| (記者 蔣凱 通訊員 孔源)冒著滾滾濃煙的高高煙囪,一度是人們心目中工業和工廠的最佳“形象代言物”。然而,如今在我市,煙囪早已成了稀罕物,傳統粗放式的生產方式已被現代科技化的生產方式所取代。新中國成立70年來,從“村村點火、戶戶冒煙”到以智能科技引領產業實現一輪又一輪的發展,泰興工業人憑借百折不撓的精神,不斷發力探索“手工技藝”到“智能制造”的模式轉變,全市工業發展朝著智能化的方向闊步前行。
在藍電環保,記者看到了企業剛剛引進的自動融接線設備。該公司自動化設備項目經理吳洋告訴記者,過去在陰極線上焊針狀芒刺是一件苦差事,兩個小時焊一根,有了這臺設備以后,焊接工作變得輕而易舉,10分鐘就能焊一根。
下決心購買這臺設備的是藍電環保董事長武喬章。1984年,他創辦了泰興化肥廠電除塵設備分廠,車間狹小、設備簡陋是當時工廠真實的寫照。“當時我們起家的時候只有5只氧氣瓶、5臺電焊機、1臺小車床。”武喬章對當時的情形記憶猶新。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設備也在不斷更新。1996年,武喬章的企業年產值達到3000多萬元。2014年,公司搬遷到泰興高新區,開始二次創業。近年來,藍電環保緊跟形勢進行裝備投入,新增焊接機器人、數控加工中心等各類智能化、高精度、自動化設備100多臺,把工人從重復低效率的操作中解放出來。大投入帶來了大回報,建廠以來,已有1000多臺“藍電”牌電除塵器在國內外穩定運行,產品遍及全國各地,成套設備已出口到歐洲、非洲、亞洲等國家。“在近一兩年中,我們還會有四到五千萬元的技改投入,近期爭取把設備工裝提升兩個檔次,從機械化直接到智能化。”武喬章說。
據了解,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近10年來,我市越來越多的企業,由手工操作逐步過渡到自動化生產,并轉向智能化制造。在格林美鈷業公司,自動化上卸料機器人正在滿負荷運行,以機器代替人工,車間生產效率大幅提高。格林美(江蘇)鈷業股份有限公司四氧化三鈷制造車間主任徐立介紹,以前沒有用機器人的時候,一臺爐要五六個人,現在換了機器人,只需一個人看機器。
嘗到“機器換人”甜頭的格林美,還將加大自動化投入力度,繼續深化“機器換人”戰略。公司副總經理喬少華說,計劃10億元的新增項目,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資金是用于購置先進設備,更大程度提高企業自動化生產水平,打造一個安全、綠色、智慧工廠。
告別人工生產,機器換人、智能化生產……這些都成為工業自我革新的代名詞。據了解,近三年來,我市新竣工的機電產業項目中,有80%以上都應用了智能化設備,虹安精密機械的產品全部由機器人和加工中心設備來完成,10多臺機器只需要配備一個人工操作;中智電力科技完全從德國、日本進口最先進的自動化設備;科興電器利用智能物流和智能系統網絡,從生產到最后的產品回收服務,都能實時監控,智能制造水平持續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目前,我市機電行業規上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率為40%,自動化流水線160套,工業機器人200臺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