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封志龍)當下,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類對生活品質的高度重視,“垃圾分類”一詞應運而生,它不僅成為全人類需要破解的難題,而且每時每刻伴隨人類周圍,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然而,在現代科技的催化和帶動下,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垃圾并不應該和廢品廢物劃等號,它其實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所以破解垃圾分類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種新時尚,已經成為歷史的必然趨勢。 因此,在這個資源匱乏、能源緊缺、環境不盡如人意的今天,我們應該自覺行動起來,打一場環境保衛戰,通過我們每個人一點點的微薄努力,讓我們生活的天空變得瓦藍瓦藍的、江河湖泊變得碧清碧清的、城鄉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美麗。那么,在這史無前例的垃圾分類事業中,作為地球主人的我們,怎樣做一個垃圾分類的“有心人”呢? 一是認識要提高。垃圾分類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大事,做好垃圾分類,不僅可以大大減輕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巨大壓力,還能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資源環境的綜合承載能力,為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抱著對環境負責、對下一代負責的態度來想問題做事情,把破解垃圾分類上升到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來提高思想認識,上升到提高人的文明素質的高度來重視,不斷培養好習慣,筑牢“要我分類”變“我要分類”的思想基礎。 二是行動要自覺。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思維支配言行,只有認識提高了,行動才會自覺起來。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把垃圾分類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既然垃圾分類是一項文明行為,我們就應該主動而又積極地接受新事物,轉變老觀念,在實施垃圾分類工作中,要帶頭分類、自覺行動,不管別人分不分,要不受外界影響,做好自己的事,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以自身的一己之力,帶動和影響周圍的人投入到這場垃圾革命中去。 三是要精準分類。垃圾分類是一項利國利民、惠及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也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方略。按照示范小區“四分法”和公共場所“三分法”分類要求,如何從源頭上做到精細分類、精準投放?作為地球的主人,要弄清楚“四分法”和“三分法”的基本內容,帶頭學習分類知識,帶頭弄明白哪些屬于可回收垃圾,哪些屬于有害垃圾,哪些屬于廚余垃圾,哪些屬于其他垃圾,帶頭了解和掌握垃圾分類的種類及利用價值,帶頭按分類標準要求,做到精細分類、精準投放。 在自己帶頭做好做實分類的同時,不忘義務和責任,主動幫助家人和左鄰右舍,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分類、怎樣分類,對一件垃圾的產生,首先判斷是否有害,再分析是否可回收利用,然后再看是否為廚余垃圾,最后判斷是否可以丟進其他垃圾桶內,實現源頭分得開、末端用得好的理想狀態,真正達到從源頭上減量化與無害化的目的。要通過以自身的愛心、熱心、有心影響一個家庭、一幢商住樓乃至一個小區,讓更多的人行動起來,投入到這場既轟轟烈烈又造福子孫后代的事業中去,努力為建設美好的家園貢獻自己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