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周冰 通訊員 黃浩)“通過這些圖表和數據的對比,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逐年增長的研發經費占比。”如果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這段解說詞出自機器人小豹之口,而它正是泰興高新區中工高端裝備研究院引進的孵化項目——智能機器人應用服務。“這款機器人通過植入配套的場景應用APP等功能實現自動化服務,目前主要在科技館進行宣講。我們還要開發用于化工企業的安全培訓、安全預警、應急處置、VR演練、救援演練系統等安全機器人。”智能機器人應用服務開發團隊負責人何學俊告訴記者,隨著該項目孵化成功并投入市場,在兩到三年內就能實現5000萬元左右的產值。 中工高端院由泰興高新區、中央大型科研院所——鄭州機械研究所和“雙一流”重點高校——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發起建設,是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技術服務、人才培養及產業化生產于一體的高科技企業。除正在孵化的智能機器人應用服務項目外,另外一個高效大轉矩永磁電機產業化項目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中工高端院院長王長路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已經開發了游梁式抽油機永磁電機、起重機永磁電機等10余套新產品,已與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達成訂單意向。項目建成后,將在泰興高新區建設全國一流水平的高效大轉矩永磁電機產業基地,年產值將達10億元。”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既離不開一流的科技人才,也離不開重點實驗室、大型科學裝置等科技基礎設施。如果把創新平臺比作科技成果產生的“搖籃”,那么高新區作為我市創新平臺的聚集區,則更像大規模孕育科技成果、促進科技產業發展的“溫室”。近年來,泰興高新區堅持創新發展,立足園區主導產業,以“雙招雙引”理念為統領,以產才融合為核心,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人才鏈,推動“雙招雙引”有機融合,實現以產業吸引高端人才、以人才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 筑巢引鳳,需有良枝可棲。為吸引金鳳“戀”巢,泰興高新區精心“扮靚”自我,“軟硬兼施”,在優化投資環境、提高項目服務上鉚足了勁頭、下足了功夫,使這方投資沃土更富魅力、更具活力、更有磁力。近年來,泰興高新區研究制定了《泰興高新區人才科技創新政策》《關于設立創新項目孵化基金的運行辦法》等政策辦法,在“人才引育”“企業創新平臺建設”“科技項目申報”“技改投入”和“重點產業發展”等方面加大政策獎勵、引導力度。同時,圍繞對創新創業主體的支持和服務能力提升,突出人才、科技導向,出臺和完善以經濟指標、人才引進、產學研合作為核心的創業服務“一攬子”管理辦法。通過創業券、創新券和購房券“三張券”的發放,為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提供“真金白銀”支持。截至8月,高新區今年以來已引進高層次人才67名,其中國家級人才計劃6名。 針對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資源比較缺乏,企業創新基礎薄弱,該如何打破這一“瓶頸”?泰興高新區的回答是:突出一流環境,著力打造形態豐富的空間載體平臺。目前,泰興高新區總面積15萬平方米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省級科技企業加速器和省級留學人員創業園,為科技型項目的孵化培育、加速產業化提供了精致的創業空間。總面積35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孵化器、加速器是高新區新技術集成中試的重要基地,能夠滿足不同規模、不同類別的科技成果中試需求。同時,高新區在上海寶山投資建設了2100平方米的綠色技術離岸孵化基地,在中關村上海虹橋創新中心投資建設7100平方米的離岸孵化中心,與澳大利亞ARC公司合作設立境外離岸孵化基地,與美國密歇根大學合作設立了高端裝備孵化基地等,解決了高校專家與園區合作往來不便、時間精力投入不足的問題。 隨著政策瓶頸和環境約束的破除,泰興高新區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也展示出喜人成績。高新區按照“1+1+1+N”的模式加快產業研究院建設,以一個研究院的落地,吸引一個專業運營團隊、設立一支產業基金、孵化出關和落地一批產業化項目,促進人才鏈、產業鏈、資本鏈和創新鏈融合發展。近年來,已與南京理工大學合作共建了南理工泰興智能制造研究院,引進南理工2011協同創新中心孫安教授團隊和格萊特納米研究院夏暉教授團隊,成立規模3億元的綠科產業投資基金,聚焦泰興智能制造相關產業,2018年4個項目入選泰州市雙創計劃,目前已有中高知識產權交易平臺、智慧城市計量儀表、新能源充電樁、物聯網智能水表4個產業化項目成功落地;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鄭州機械所合作共建了江蘇中工高端裝備研究院,引進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王長路團隊,成立規模10億元的江蘇云創產業投資基金,打造泰興高端裝備產業地標,通過產業化基地建設、科技創新、企業孵化等助力高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與上海大學合作設立合資公司運營上海育成中心,負責培育孵化創新項目,推動創新項目在泰興高新區內落地和發展。高新區設立專項孵化基金,支持合資公司孵化的創新項目。每年孵化基金總額度300萬元左右,對于通過合資公司評審流程后的創新項目給予30-60萬元資金資助;與同濟大學、上海伊爾庚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綠色發展和循環經濟創新中心;與上海交大、韓國DCT創新公司合作共建上海國際創新中心等。 “圍繞全年落地產業基金5個,新建院士工作站、產業研究院和校企合作平臺5個,孵化和產業化項目28個,引進高層次人才85名的目標任務,我們將放大中工高端裝備研究院、南理工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創新效應,進一步深化與大院大所的合作共建,推動國泰環境工程研究院、智慧城市產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建設,促進人才鏈、產業鏈、科技鏈、資本鏈‘四鏈融合’,推動高層次人才、高新技術項目、高端合作平臺落地。”泰興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陳斌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