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燕麗娟)9月2日上午,根思鄉民政辦、鞠顧村負責人來到低保戶楊小龍家,了解老人的生活現狀以及危房改造情況,以便今后更好地服務。 今年90歲的楊小龍目前一個人生活,是重點關護對象。楊小龍的兒子、媳婦在一場車禍中早逝,有個孫女已經嫁人,家里只剩下老人一人,年邁體弱。“謝謝你們,沒有共產黨哪有現在的好生活。”這是老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正是由于各項政策的兜底保障,才讓老人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社保兜底是國家為貧困人口構筑的最后一道防線。根思鄉把兜底保障作為第一民生工程,牢牢把握“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的總體要求,不斷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以專項救助為支撐、以慈善幫扶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 根思鄉是我市通過民政兜底保障讓困難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的一個縮影。建國70年來,我市救助事業取得了輝煌成績,建立并完善了醫療救助、臨時救助、特困人員救助、殘疾人救助、未成年人保護救助、受災救助、流浪乞討救助、低保救助等8大救助領域,涵蓋了救災、濟困、扶老、助殘等4個方面,這些政策兜底,讓低收入群體生活有了保障。 上世紀90年代,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在全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非農業戶口的城市居民,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黨的十六大以來,確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兩大戰略目標,2004年以后開始全面建立農村低保制度。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統籌發展”,多地實現城鄉低保標準的統一,我市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急需先行、適度超前”的原則,提前兩年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680元/人·月,人均補差均提高至488元/人·月,遠超低保標準50%的省定目標,讓更多困難群眾享受到經濟發展成果。 近10年來,我市緊緊圍繞“以民為本、為民解困、為民服務”的工作宗旨,社會救助領域涵蓋了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城市三無、臨時救助、孤兒、困境兒童、特殊困難殘疾人等方面,呈現出多層次、全方位、廣覆蓋的特點,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做好做實規定動作的同時,我市針對救助政策主干未達的“最后一公里”,近幾年連續創立了尿毒癥、白血病和重性精神病等特殊病種的“救急難”制度,殘疾孤兒、重度失能五保對象、重度失能低保對象、重度失能在鄉重點優撫對象“1+3”護理補貼制度以及殘疾人“兩項補貼”無固定收入界定制度。在泰州市率先出臺臨時救助制度,在泰州市率先實施“佑護萬家”自然災害惠民保險等,實現了靶向救助。住在濟川街道敬老院的城市三無人員徐振華非常珍惜現在的生活,患有尿毒癥的他在敬老院的安排下,每周進行3次透析,每次去醫院透析,敬老院都會派專人接送并陪同。徐振華告訴記者,對于現在的生活他很知足,如果沒有政府,他怕是早都沒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低收入群體、貧困群體等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關注,政府部門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每年投入近2億元用于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城鄉低保等方面,幫助2萬人脫離低保,城鄉低保人數從3萬人下降到1.27萬余人,有效緩解了城鄉困難群眾吃飯、就醫等方面的經濟壓力。 市民政局社救科科長李鵬程說,下一步,我市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的民生部署,修訂完善臨時救助細則,進一步簡化申報程序,細化施救標準,將救助類型分為“急難型”“支出型”。計劃出臺低保外無固定收入三級、四級精神、智力殘疾人生活補貼政策,按照低保標準20%的標準發放。計劃建立“單人保”制度,將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2倍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范圍內的“低保邊緣戶”、市扶貧部門確認的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中患重特大疾病對象本人納入低保救助;建立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低保漸退機制,暫定為1年。 經過多年來的改革,我市社會救助制度從單項救助擴展到綜合救助,從城鄉分割救助發展到城鄉一體化,基本實現了整體轉型,一個面向全民的、開放性的綜合救助體系已經形成,困難群眾的基本權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維護和保障,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普遍增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