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周冰 通訊員 繆秋蓮)說起珊瑚鎮原珊瑚莊,人們或許已沒有多少印象。但要是提起禎祥村,泰興人特別是老一輩會不由驚呼一聲:“喔,原來就是那兒啊,以革命烈士梅禎祥命名的地方。” 禎祥村曾經是個貧窮村、落后村,近年來,禎祥村兩委班子加力發力,全體村民共同參與,充分發揚優良革命傳統,崇尚文明節儉村風,唱響紅色禎祥品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了從貧窮到富裕的嬗變。 微笑面對生活,平靜對待死亡
禎祥村,以梅禎祥烈士的名字命名,坐落于如皋、靖江、泰興三地交界處。來到當地,問及梅禎祥,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講革命故事的老人丁文波印象深刻。“梅禎祥1906年2月出生在珊瑚鎮東林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他從小就很聰明,嗩吶、笛子等民間樂器一學就會,是村上了不起的能人,那時候還有不少人跟著他學過一段時間的文化。”1924年,梅禎祥考取南通崇敬中學,由于家中貧困,兄弟姐妹多,父母無力供他繼續讀書,第二年即輟學回鄉。回鄉后,梅禎祥沒有閑著,向兄弟家借了三間屋子辦起了私塾,專教貧困家庭的子女讀書習字。沒過多久,梅禎祥發現村里很多貧困人家的子女白天得在田里干活,到了晚上才能閑下來。于是,他又開辦了“民眾夜校”,專門給這些人免費授課。 因梅禎祥生性耿直,常為窮人講話,發表言論痛斥時弊,1934年6月,梅禎祥因為“共產嫌疑”遭到國民黨逮捕,在鎮江監獄待了3年,直到1937年才獲釋。 1940年,梅禎祥主動協助黨組織做好抗日宣傳、擁軍支前、征收公糧等工作,擔任民泰鄉農抗會主任。1942年秋,梅禎祥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曲霞區調解助理,1946年任珊瑚區區長。到珊瑚區后,他依靠群眾發展武裝,建立民兵聯防隊,健全黨組織,在如皋、靖江、泰興交界處打擊還鄉團,嚴懲惡霸,振奮了群眾情緒。他領導的珊瑚區被敵人稱為“鋼珊瑚”,珊瑚區游擊隊也成為一支裝備良好、英勇善戰的隊伍。“父親這一生都是為了革命,為了弄到武器,經常身上揣著金條,隨時準備買槍支。”這是梅禎祥留給兒子梅鐵生最深的印象。 “珊瑚區游擊隊在梅禎祥帶領下發動民眾抗糧抗捐,打擊國民黨反動派中的頑固分子,所到之處所向披靡,令敵人聞風喪膽。”丁文波告訴記者,當時國民黨珊瑚區(九區)區公所設在季家市,并在樓頭、新莊、珊瑚莊設有據點,而梅禎祥帶領區游擊隊在如泰靖三地交界的廣袤土地上縱橫馳騁,指東打西,忽南忽北,把反動派搞得暈頭轉向,龜縮在幾個據點里不敢出門。 1947年,由于叛徒告密,游擊隊遭到敵人包圍,梅禎祥命令部隊迅速撤退,自己留在戰場,吸引敵人注意,掩護同志們突圍,不幸被逮捕。敵人威逼利誘、嚴刑拷打,逼他供出如西縣委人員名單。梅禎祥寧死不屈,被反動派殺害。 梅鐵生說:“聽母親講,父親隨時做好了為革命獻身的準備,有一次專門托人捎給母親一張紙條:‘即便我將來死了也要仰天長笑,因為我是為革命而死,為人民而死。’他就是這么‘鋼’!” 集中智慧尋商機,“鋼珊瑚”變為“聚寶盆”
“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而作為以烈士名字命名的村,我們必須繼承先烈遺志,進一步凝心聚魂,為老百姓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禎祥村黨總支書記趙永強表示,該村不忘在革命傳統中尋找精神動力。禎祥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過去經濟一直比較落后。上世紀70年代初期,村里有四成村民住的是茅草房,1997年之前,村里沒有一條砂石路,遇到陰天下雨,自行車、獨輪車都無法前行。道路又窄又破,河道又黑又臭,村民家前屋后雜草叢生,生活垃圾亂堆亂放……“貧窮”“落后”的帽子一直扣在禎祥村村民的頭上。 “思想決定行動。”統一全村思想成為禎祥村的當務之急。該村從繼承先烈遺志入手,多方籌集梅禎祥遺物、史料,組建“紅色傳統”歷史宣講隊,到中小學、企業、自然村宣講“鋼珊瑚”精神,并將先烈故事納入黨員教育“三會一課”重點內容。充分抓住鎮里招商引資的獎勵政策,多方招引項目,先后招得兩個銷售千萬元的工業項目,獲得20多萬元的獎勵。村“兩委”班子也加大了上爭幫扶力度,獲得幫扶資金300多萬元。 2016年,禎祥村環境建設大幕拉開。三年來,該村利用300多萬元資金先后新鋪了3公里水泥大道,拓寬了10多公里村莊道路,安裝了600多盞路燈,整修了11條莊河、2條中溝等,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與此同時,該村推進傳統農業發展,2018年流轉2000多畝水田給連云港的四個種糧大戶,村民每畝每年可得到土地流轉費820元,這樣不但增加了收入,也解放了村里的勞動力。原先種地的農村婦女到服裝廠打工,每月在家門口有3000元的收入。還有一個特色農產品甜豌豆,每年可為全村村民增加70萬元的總收入。 為留住“源頭活水”,村里的企業有困難,村干部就組建服務隊,全程跟蹤服務。在村里的幫助下,外地能人蔣紀奎投資的電機配件項目,一個月內招到了40多名工人,6月份順利投產;由于在外黨員的牽線搭橋,緊鄰村部的紅木家具廠得到了專業人士的指導,淘汰落后環保設施,引入先進的水幕除塵、布袋除塵設備,產能較之前擴大一倍;在老黨員干部的細致耐心勸導下,泵站產權回收難題迎刃而解,9座泵站全部回收集體,為土地成片流轉提供了條件。 2010年,經營紅木家具生產多年的孫宏巖回到老家,成立了萬福隆紅木家具廠。他回村不久就一次性捐款8萬元,給村里修了道路,增設了路燈,新造了綠化。如今,在萬福隆紅木家具廠共有30多個本地村民,加工傳統的紅木家具已逐漸成為禎祥村的一個標志性產業。孫宏巖不僅將生產規模擴大了一倍,還主動拿出30萬元,在村里建起了農民休閑廣場。 “今年,村集體預計可增收10多萬元,我們將徹底摘掉‘窮帽子’。”趙永強高興地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