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蔣凱)上午7點半,市民戚衛明來到城區一家超市,開始了一天的工作。1982年,18歲的戚衛明進入根思鄉供銷社工作,這在當時是很讓人羨慕的,“計劃經濟時代,物品短缺,只能憑證憑票購買,所以在供銷社、糧管所工作很吃香。” 1949年,泰興解放后,政局穩定,商業復蘇,國營和集體商業得到迅速發展,糧食、百貨、供銷等建立了自己的批零經營機構,但物資匱乏,商店幾乎是供不應求。吃飯要糧票,穿衣要布票,買油要油票……對于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的老百姓來說,票證,是那個年代不能忘卻的記憶。朱麗芳今年83歲,1976年到縣食品公司工作,歷任食品公司革委會副主任、經理,1985年任商業局副局長。朱麗芳告訴記者,當時商業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供應,滿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市民購物需要憑票憑證,并且主要商品定量供應。 1978年,改革開放的大幕拉開,物資慢慢豐富起來,商品市場開始活躍,票證制度也開始松動。1985年前后,國家實行價格雙軌制,所謂雙軌制,就是在原有的計劃內價格外增加一軌,一種商品有計劃價和市場價兩種價格。鼓樓購物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金振山告訴記者:“當時彩色電視機有18寸的、20寸的,如果有計劃,只要一千三四百塊錢;如果沒有計劃,買議價的,就是三千多塊錢。” 1983年,金振山進入鼓樓商場工作,捧上了令人羨慕的“金飯碗”。鼓樓商場營業面積大,種類齊全,是當時泰興最大的零售商店。在很多老泰興人眼中,鼓樓商場是逛街的首選地。市民錢美蘭說,以前不管城里人農村人,都到鼓樓商場買東西,特別是年輕人結婚到鼓樓商場來買三大件,覺得有面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泰興國營百貨的黃金時代,鼓樓商場、泰興大廈、金鳳商場、商業大廈等一幢幢商業大樓見證了泰興商貿業繁榮發展。金振山目睹了鼓樓商場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國營商業模式,向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蛻變過程,其間有過成功的喜悅,也經歷過市場低迷的考驗。 進入21世紀,在民營企業迅速崛起,電商、超市等新興業態興起,曾經輝煌一時的國營百貨公司紛紛倒閉,鼓樓商場也債臺高筑,舉步難艱。“堅持到2003年,由于資不抵債,也進入了解散流程,便由我們通過改制重新設立公司,來進行商業運作。”金振山說,2003年,注冊成立了泰興市鼓樓購物中心有限公司。從一開始,就確立了精品、時尚的定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人們的消費理念。 近兩年,萬達廣場、吾悅廣場等城市綜合體相繼開業。去城市綜合體逛街、吃飯、看電影、休閑娛樂,已經成為很多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商業綜合體憑借“一站式”的便捷服務和多元化的消費體驗,迅速成為市民的“城市會客廳”。今年6月,金振山緊跟潮流,斥資10億元,新建鼓樓新天地項目,全力打造消費新地標。“我們要迎接潮流、跟上潮流,使我們這家由國營改制過來的商業得到傳承,讓鼓樓品牌得到進一步鞏固打響。”金振山說。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泰興商業告別了票證時代、告別了百貨柜臺前的擁擠,從“鼓樓商圈”一枝獨秀,到如今大潤發、吾悅、萬達等多個商圈全面開花,百貨店、連鎖店、專賣店、綜合體等現代商業業態不斷豐富。市民曾建美說:“我們小時候最高興的是過年,因為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還有壓歲錢。現在就不一樣了,超市開到了家門口,只有想不到的,沒有買不到的。” 商業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從1949年的1447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257億元。現在一天的零售總額是1949年全年零售總額的4.8倍。 記者感言: 從“票證時代”的物資短缺、品種單一,到如今的商品琳瑯滿目、新品迭出,從單一業態到多元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們“買買買”的方式一直在“變變變”,購物方式、購物理念和購物市場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過程中,我市商業飛速發展,市場形式由賣方向買方轉變,商圈不斷繁榮,城市品位進一步提升,這折射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百姓生活日益豐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