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周冰 特約記者 田留軍)隨著江堤道路的全線貫通,連日來,在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工程建設現場,施工人員正加緊對道路兩側綠化進行補栽,部分橋梁的建設工作即將進入尾聲,水天一色的大江生態美景正逐步呈現。 泰興24.2公里的長江黃金岸線,是我市的一筆寶貴資源。2019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指示精神、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的關鍵一年,我市以最堅決的態度、最嚴格的標準、最縝密的措施,積極投身“健康長江泰州行動”的生動實踐,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姿態和決心,全力推動綠色發展與生態環境互生共進。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是一項壓倒性任務,涉及長江的一切工作必須服務于生態這個前提。近年來,我市以沿江地區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岸線利用規劃為支撐,統一現狀、目標和空間布局,利用系統思維,實施沿江污染治理與生態環境修復,構建現代綠色產業體系,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深化對外開放和區域協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贏。同時,建立長江岸線利用項目臺賬,健全動態管理機制,扎實清理整治違法違規占用岸線行為,啟動整改25個岸線項目,拆除取締9個岸線項目,將退出岸線達2408米,占比達10%,進一步提高岸線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堅持深水深用、淺水淺用,按規劃使用生態、生活、生產、預留岸線,調優生產岸線段的貼岸布局項目,確保沿江1公里范圍內,不再批準化工項目,絕不新增長江水污染排放物項目,堅決杜絕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違規占用長江岸線現象發生,為筑牢長江下游生態屏障做出應有的貢獻。 鐵腕治污既是為生態環境“多加分”,也是為經濟發展“增動力”。為確保高標準做好各項重點工作,我市以改善長江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緊扣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深入開展化工污染治理和利用岸線項目清理整治,建立大數據平臺,對長江泰興段做一次系統化、綜合性、立體式的大體檢,摸清生態家底,梳理風險隱患,打好生態環保攻堅戰。針對生態環境突出問題,花大力氣推進國家、省、泰州反饋的各項涉及我市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制定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方案,列出問題表單,明確整改時限、責任領導、單位和相關責任人,提出整改措施,做到事事有人抓、時時有人管,實施全過程、全覆蓋、無死角監管,確保整改承諾落實到位、環境問題解決到位。全面落實《泰州市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文件精神,組織相關部門,細化具體任務,建立日常聯絡機制,實行項目化、目標化管理,按照周報制和月報制定期通報,確保按序時推進,如期完成。 “堅持處置能力就是發展能力,我們正全力推動靜脈產業園建設。年內形成7萬噸/年工業危廢焚燒處置能力、4萬噸/年危廢填埋處置能力,3.5萬噸/年、總填埋容量75萬噸的一般固廢填埋能力,建成投運40萬方庫容的生活垃圾應急填埋場。精心打造長江生態廊道樣板工程。利用50%的長江岸線實施長江生態濕地和綠色廊道建設,堅持‘生態+’的建設理念,按照‘一帶三區多點’的總體布局,重點實施岸線整理、濕地修復、江堤路改造、植樹綠化等生態環境提升工程,確保年內建成12公里長、總面積1.4萬畝連續成帶的長江生態濕地廊道,永久性保護50%以上長江岸線,建成‘百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堤,致力打造長江泰興段‘大江風光’生態名片。”市發改委主任成文蔚說。 生態環保不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更關系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依江而興的泰興積極建設長江經濟帶,探尋高質量發展,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百姓的幸福生活。江水潺潺、蘆花風起、千舟過盡、夕陽斜照……如今,一幅如歌如詩的沿江美麗畫卷正逐漸鋪開,成為人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