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劉琦 通訊員 孔飛)近日,宣堡鎮圍繞“黨建引領社會治理”主題,積極打造“一站兩堂三中心”,探索實施了一條融法治、德治、自治于一體的鄉村善治新路徑。
一站,即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法治是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最大公約數,也是建設美麗和諧新農村的根本保證。宣堡鎮積極推進各村加快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傳思想政策、傳法律法規、傳道德文化,助推鄉村“治理有效”。由分工聯系到村黨政負責人、分工鎮干,現職村干部,老黨員、老干部、“兩代表一委員”、駐村法律顧問、綜治信訪干部、派出所社區民警等組成實踐站志愿服務隊伍,利用固定學習、新風行動、三會一課等活動,駐站定期開展志愿服務,廣泛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和十九大精神,深入淺出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組織開展勞動技能、科學技術、健康保健、傳統技藝等實踐活動。尤其注重宣講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增強基層干部的法治為民意識,強化群眾的尊法、守法意識,讓法治思維成為解決矛盾糾紛、維護和諧發展的武器。目前,宣堡鎮已有郭寨、崇頭莊、宣堡、銀杏、北森莊等5個村設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占比42%。
兩堂,即設立民主議事堂和鄉賢理事堂。“治理有效”,自治為基。通過依托民主議事堂和鄉賢理事堂,初步形成了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村民自治格局。民主議事堂,以“民事、民議、民決”為宗旨,從完善議事決策主體和程序入手,落實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強化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能力。做到“大家的事商量著辦”,小問題當場落實、小矛盾現場協調、大需求及時上報。同時,充分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在農村基層治理中的獨特功能,弘揚公序良俗、規矩意識。鄉賢理事堂,由5至7名有一定社會威望、有一定經濟能力,作風正、品行高的人員組成,匯集社情民意,廣泛聽取意見,實施分類處置,能自行解決的當場解決,一時難解決的提交村兩委會會商解決。西宣村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各鄉賢能人積極響應,或自主承擔道路修建、路燈亮化工程,或踴躍捐款奉獻愛心,累計捐款11萬元。今年,銀杏村一些鄉賢能人主動提出捐資重新修建“復興庵”古跡,目前項目已經竣工。
三中心,即建立宣傳文化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和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在鎮建立宣傳文化中心,整合各方資源,動員各村各單位,充分挖掘群眾身邊的尊老孝親、愛國守法等好人好事,通過道德講堂和美德善行榜發布宣傳,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充分發揮德治春風化雨作用。在各村建設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按照組織管理、黨群活動、政務服務、信息平臺、醫養服務“五大”功能定位,設立綜合便民服務大廳,推行清單式服務、坐班值班制、在職黨員雙向管理和為民服務代理制等舉措,實行“一張清單管到頭、一個大廳辦到位、一個電話督到底”。在鎮村設立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整合鎮政法、便民服務中心資源,建立鎮級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明確黨委書記作為總網格長。綜合考慮各村人口、面積、黨員干部人數等情況,以村組為單位,進行網格劃分,明確一名村主要負責人為網格長,以黨員中心戶為依托劃分若干小網格,全鎮建成1個中心、13個網格和203個小網格,形成了“小事不出網、大事不出村、難事不出鎮”的治理局面,一大批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題得到有效解決,基層社會治理狀況明顯好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