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新芳 通訊員 錢德宏 蔡璐)日前傍晚時分,元竹鎮蔣堡村村民蔣國文接到村干部的電話,讓他次日上午7點準時到華康橋集合,一起去修建排水渠。
每到梅雨季節,入戶道路上就滿是積水,為解決這一問題,蔣堡村決定在道路沿線加修一條排水渠,這些工作全部由村民來共同完成。蔣國文稱之為“掙工分”。
62歲的蔣國文一直在家務農,收入微薄,生活貧窮,前幾年老伴突發中風癱瘓在床,更是給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為了方便照顧老伴,蔣國文一心想著在家門口掙點收入,改善生活。
村干部得知他的情況后,經常給他“找活干”,讓他多掙工分,從而增加收入。去年年底,蔣國文用掙得的工分錢給自己和老伴買了身新衣服,還購置了一臺洗衣機。說起這些,蔣國文眼中充滿了欣喜和幸福。
“掙工分”這個詞在上世紀60、70年代廣為人知,是家家戶戶生活的本錢。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然而在蔣堡村,“掙工分”一直沒有離開村民的生活。
上世紀90年代,年富力強的蔣鳳壽看到家鄉貧困落后,決定放棄鎮辦廠廠長的職位,當起了村支書。那時候人心不齊,村里各項條件都差,蔣鳳壽就把村里的衛生、綠化、河道這些不難做的事情分成一個個工分給大家掙,每個村民都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工分,在外地工作的村民可以出錢換取工分。上工的得錢,不上工的出錢。每個村民的上工情況,都會仔細地記在工分簿上,年底進行結算。這既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又解決了村集體發展難題。
掙工分的習慣在蔣堡村一直沿襲下來,只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民們不再靠掙取的工分養家糊口,取而代之的是村民主動參與到村莊環境治理中,居民自治成為該村發展的一大亮點。
蔣堡村黨總支書記蔣鳳壽介紹:“2018年,‘工分制’管理為村里節省了二十幾萬元支出,而這些費用最后還是用在村民身上。比如一年兩季的群眾耕田,其機耕費都是集體結算,每畝可以為群眾節省100元左右的生產成本。”
“工分制”不僅充分調動了蔣堡村村民的積極性,更提高了村民自治的意識和能力,讓村民通過自己的勞動改善村莊環境。村莊環境變美了,鄉風文明自然也就提升了。
現在,蔣堡村村干部與老百姓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激勵下,村民們積極參與到村莊環境整治、村集體增收等活動中,“工分制”引領村民自治,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蔣堡村也先后創建為全國文明村、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最美鄉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