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冰)連日來,黃橋鎮大張村境內的蘆柴港中溝整治正在緊張而有序進行。總投入20多萬元的整治行動,將對600多米的河道進行清淤、木樁護岸、河坡綠化等,同時通過拆壩建涵、改涵建橋等方式,連通大張村境內的12條莊河,進而實現莊河通中溝、中溝通干河,溝通水系,使莊河暢流活水。
“聽水響,望水流,一年四季為水愁。”“用水難、行路難,農村發展更困難。”曾幾何時,這些令人心酸的順口溜是大張村基礎設施脆弱的真實寫照。為切實改變這一面貌,今年,大張村將“治水”作為生態建設的切入點,投入資金50余萬元,分別對三條莊河實施清淤,對周邊環境進行徹底清理,同時開展河道綠化、美化,打造綠色生態河流。
蘆柴港中溝就這樣正在被“還”給了居民,這背后是黃橋鎮推進農村活水工程建設的種種努力。目前,該鎮已累計完成減壩廢壩33座、拆壩建涵215座,完成黑臭河道整治156條。“2018年,我鎮整治莊河62條,2019年已整治67條,下一步我們計劃逐村逐河道進行排查整治,真正讓每條河道達到水清、岸綠、河暢的效果。”市水務局黃橋分局副局長劉維軍介紹,鎮河長辦也對各村(居)進行拉網式督查,并建立了工作例會制度,通過正面激勵、反面曝光、問題交辦、限期整改等方式,有力促進了鎮域河道的水清岸綠。
萬物因水而生,百業得水而成。我市西瀕長江,水網密布,擁有干河14條393公里,中溝441條1200公里,村莊河塘3940條2010公里,境內水域面積216平方公里。長期以來,我市大力開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防洪、排澇、擋潮、引水、灌溉水利工程體系初步形成,但因河道壩埂眾多、涵洞標準低等原因,不少河道淤積堵塞、水環境惡化,嚴重影響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生態。2018年,我市聚焦“清水活水”,啟動實施了農村活水工程,計劃用兩年時間,投入2億元,通過廢壩減壩、拆壩改涵建橋、疏浚河道、溝通水系、整治岸坡等“一攬子”措施,實現全市“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治水目標。同時,建立完善生態補水機制,切實改善全市水生態環境。2018年共減壩廢壩275座、拆壩改涵1126座、新建農橋150座、疏浚整治莊河762條416公里,985條莊河實現暢流活水。
去年,市委、市政府又專門出臺《泰興市莊河“活水”工程實施方案》,進而實現全市“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治水目標。根據實施方案,莊河“活水”工程以消除黑臭、暢流活水為主要目的。“活”是基礎,重點要做好莊河與莊河、莊河與中溝的溝通工作,確保莊河的水引得進排得出、流起來活起來;“清”是目標,大力實施農村黑臭莊河整治,結合正在開展的“四清二化”農村環境專項整治行動,對河道兩側環境進行一次集中治理,實現“水清”、“岸綠”的目標。
依水而生,依水而興。在廣大干群的努力下,全市農村活水工程成效顯著。至5月份,全市減壩廢壩涉及除宣堡鎮以外的15個鄉鎮(街道),共有9個鄉鎮開始實施。除第三批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項目外的10個鄉鎮共計劃建設配套建筑物359座,其中拆壩建圓涵214座、方涵104座(中溝22座、莊河82座)、橋梁41座(中溝14座、莊河27座)。招投標方面,10個鄉鎮施工招標主體均為鄉鎮,其中濱江、河失、珊瑚、張橋、根思、虹橋等6個鄉鎮已完成招投標工作;古溪、姚王、廣陵、宣堡等4個鄉鎮招標公告均已上網,等待開標。工程建設方面,濱江(計劃71座)已完成12座、在建13座;河失(計劃29座)已完成4座、在建8座。16個鄉鎮(街道)的河道整治已全面進場施工,共計已完成292條、在建159條。其中黃橋(計劃95條)完成55條、在建40條,虹橋(計劃65條)完成30條、在建21條,濱江(計劃61條)完成34條、在建27條,濟川(計劃25條)完成21條、在建1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