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顧燦)6月7日一大早,家住濟川街道五里墩社區的張宏富拿著剛從菜場買回來的艾草,小心翼翼地豎放在了大門口。俗話說得好,“清明插楊柳,端午掛艾草”,不管家在農村還是在城市,掛艾草都是端午的傳統習俗。 張宏富今年75歲了,在他的印象中,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做五色線、吃咸鴨蛋、吃五紅、擺艾草等傳統習俗。 “五紅是指五種帶紅色的菜肴,具體哪五紅并沒有明確的說法,只要能湊齊五種紅色即可。像我今天就買了莧菜、黃魚、紅燒肉等幾種菜。”張宏富一邊洗莧菜一邊介紹。端午節吃“五紅”,除了傳說因素外,主要是這五種食品都是初夏季節的時令佳肴,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五六月份正是莧菜大量上市、口感最佳的時候。所有的蔬菜當中,沒有哪個比紅莧菜更適合充當“五紅”了。紅艷艷的莧菜一炒,湯和葉都紅得發紫,夾菜入口,嘴唇變紅,用湯泡飯,飯都變成紫紅色了。莧菜紅得正宗,紅得徹底,是“五紅”當仁不讓的主角。 其他的“五紅”,主要靠紅燒。紅燒的余地就大了。葷菜基本都可紅燒,大魚大肉用于紅燒,既噴香饞人,又滿足顏色紅艷的要求。總之,紅燒的菜色變化多端,可能是兩碗、三碗,也可能更多,完全可起到“紅不夠,肉來湊”的作用。 “其實現在,對于端午這個節日,年輕人并沒有太多的重視。對年輕人而言,無非就是不用上班,可以放幾天假而已。但是,對于上了年紀或者是重視民俗文化節日的人來講,過端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是需要提前幾天來準備的。比如需要掛艾草,還需要自己包粽子,甚至有一些地方是要賽龍舟的。” 端午是一個普天同慶的節日,掛艾草、吃五紅等習俗不僅是一項古人傳下來的例行任務,更是民俗文化的體現,年輕人應該報以尊重的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