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體記者周冰)“大餅油條,兩個銅板一條,味道好,價錢小,真公道!真公道!”仲夏時節,麥香飄逸。來到位于古溪鎮內的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紀念館,站在館前,遙望遠方,雖然昔日的戰火硝煙已經離我們漸漸遠去,化成了平淡而寧靜的鄉村生活,但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為民的赤子情懷仍然在心中回蕩,久久不能平息…… 1924年初,革命先驅、共產黨員沈毅,受黨組織指派,來到刁家網傳播真理,組織農民運動。1925年至1928年,在這里,他創建了揚泰地區第一個農民協會、第一個塾師聯合會,建立揚泰地區第一個黨組織(中共江浙區泰興獨立支部),創建江蘇省第一個農民合作社(醒農合作社),為中共泰興縣委第一任書記。 雖然擁有多個第一,但不得不直視的是:古溪,一個典型的革命老區,發展內勁不強,發展步伐緩慢。鎮域經濟發展的前景在哪里?出路在哪里?突破點在哪里?地方的資源優勢到底是什么? 在尋求發展道路的問題上,古溪鎮認為:在革命老區,紅色精神就是自己最大的優勢資源,也是最具潛力的發展資源。 走進如今的刁網村,一片豐收景象,收割機縱橫田間,小麥收獲、秸稈粉碎一次性完成。“過去都是鐮刀收割,現在是機械化收割,過去的畝產只有300到400斤,現在達到1000多斤,不僅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還有剩余糧食出售。”古溪鎮刁網村村民刁春龍說。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刁網村黨支部帶領村民,改變貧窮落后面貌,農業農村大踏步邁向現代化:如今的大型農機,告別鐵犁牛耕傳統方式,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業信息技術得到應用,告別粗放式“盲目施肥、過量用藥”,科學管理為農民構建“最強大腦”;綠色引領,告別了單純追求產量、滿足人們“吃飽”需求。近年來,刁網村農業經濟多元化發展,勢頭正旺。“多年來我們刁網村秉承紅色精神,圍繞富農民口袋、富村民腦袋,推動多種富民增收方式,充分調動黨員干部群眾的積極性,農業經營合作組織不斷發展,村容村貌、村基礎設施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普遍提高,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越來越有奔頭。”說到未來發展,古溪鎮刁網村黨總支書記刁曉兵信心滿滿。 走進新時代,奮斗新征程。古溪鎮黨委帶領老區人民鑿路前行,筑夢遠航,紅色土地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2018年,古溪鎮新增高效設施農業1850余畝;農業實際利用“三資”總額3.18億元;新栽各類苗木6萬多株;建成高標準同村公路示范段10多公里;深入推進“四清兩化”專項行動和“五大專項整治”百日行動,農村環境持續改善;累計脫貧1421戶、2658人。近年來,古溪鎮年均新開工8個以上超過1000萬元投入的工業項目,發電機組、拉絲、鑄造等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成效顯著,電力裝備及新材料“離岸孵化基地”等產學研平臺逐年加強,產業結構、稅收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完成工業國稅開票銷售29.5億元,同比增長24.5%;完成工商稅收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22.3%。“走進新時代,古溪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承弘揚刁家網革命精神,實現鄉村振興,推進高質量發展,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古溪鎮黨委書記丁曉江告訴記者,新時代的古溪人,正以寬廣的眼界、開放的姿態,在歷史與未來的融合中,書寫新的傳奇。 其實,紅色精神的弘揚又何止聚焦古溪。我市16個鄉鎮中有12個在黃橋老區,脫貧攻堅任務繁重。僅靠“短平快”的輸血式扶貧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以項目為主導,創新方式方法,提高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家庭“造血功能”的脫貧行動正在紅色土地上上演。目前,我市加大項目扶貧、產業扶貧力度,構建“企業+貧困戶”“合作社+貧困戶”等扶貧模式,幫扶有勞動力低收入農戶參與生產經營、收益分配。其中,姚王鎮率先引進泰興遠大家俬藤編加工點,推進靶向扶貧,這種按件計酬、看得見效益的“企業+農戶”扶貧模式,很快在全市推廣。鳳靈樂器、洋芋生態等企業紛紛加入,目前全市共有藤編、樂器、包裝、紙扇等10多種項目加工點,覆蓋357個村居,帶動低收入、貧困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近萬人,人均年收入1.5萬元以上;分界鎮七賢村依托村里的綠花菜專業合作社,向低收入農戶免費提供蔬菜種子、技術指導、采購等多種服務,同時延長產業鏈,吸納低收入農戶從事綠花菜、甜豌豆深加工,低收入農戶年增收達萬元。 而今,勤勞、智慧的老區人民正繼承發揚先烈奮發圖強、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讓紅色精神在泰興大地上永恒綻放,使全市人民活得更加富裕安寧、更加自尊自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