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帥)在渡江戰役中,泰興軍民依托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發揚革命老區的光榮傳統,全力支援前線,為渡江戰役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長江由西向東綿延6300多公里,途徑泰興時,因為受到丹徒圌山的阻隔,一改東流的走向,改為“之”字形向南,直至靖江才又恢復東流走向。長江的這個拐動,形成了原泰興地區43公里的江岸,灘涂眾多,水流平緩,歷來是渡江行船的首選之地。 泰州市政協原學習文史委主任尹愚夫介紹:“京滬杭作戰實施綱要中,明確部署華東野戰軍兩個兵團8個軍加上蘇中地區的獨立旅,一共35萬人,從泰興靖江這一處十四個港口過江,那么從泰興過江有什么優勢呢?可以以最近的距離直插蘇南的金壇、武進、宜興、長興地區,截斷滬寧鐵路,截斷寧杭公路,對上海南京的守敵實施分割包圍,所以從1948年冬季,解放軍的20軍、23軍、31軍就分批駐扎泰興,28軍、29軍則從泰興路過去靖江,泰興是大軍渡江東集團的主要集結地和出發地。”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硝煙烽火中,泰興人民始終在黨的領導下,掌握斗爭策略,機動靈活戰斗,既儲備了有生力量,又沉重打擊了敵人,為贏得更大的勝利奠定基礎,體現了高超智慧和斗爭藝術。同時,泰興還是“紫石英”號事件的發生地。1949年4月20日,大軍渡江前夕,英國護衛艦“紫石英”號不請自來,駛入長江泰興段渡江線路的江面上,無視我軍警告,同時還向我軍陣地炮擊,從而爆發了聞名世界的中英長江大炮戰。這個炮戰的結果就是英國軍艦紫石英號、伴侶號、倫敦號三艘軍艦的艦長一個被打死,兩個負重傷,狼狽逃竄。紫石英號向全世界表明,帝國主義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在長江上橫行的歷史從此一去不復返,而且紫石英號事件又直接促成了中國人民海軍在泰州白馬廟的誕生。 此外,泰興人民豐富的渡江斗爭經驗,也為渡江戰役提供了寶貴的參考。早在1928年,中共江陰縣委書記茅學勤率江陰紅軍游擊隊,就曾渡江參加了如泰工農紅軍暴動,并襲擊了國民黨毗蘆市公安分局。皖南事變后,為打破國民黨頑固派對我新四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時任新四軍政委、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劉少奇,在我三分區武工隊的護送下,深入虎穴無錫談判,建起了一條根據地與敵占區以物易物的秘密交通線。泰興、泰州、如皋等地的豬、油、酒等物資渡江運往蘇南;上海的鋼材、藥品等管制物資又源源不斷地運回蘇中。 1948年,國民黨政府在上海對共產地下黨員和革命群眾進行大屠殺,中共中央華東局曾經從上海組織了幾百個已經暴露身份的地下黨員和進步群眾,通過上海至口岸龍窩的擺輪送到由泰興口岸,再到宣堡的戴集鄉,再送到鹽阜蘇中根據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