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葉余華 通訊員 顧興龍)又是一年清明時。連日來,前往張橋鎮克仁村憑吊革命先烈印克仁的人們絡繹不絕。據克仁村黨總支書記張振華介紹,每年清明,都會迎來祭掃熱潮,前來憑吊的既有青少年學生,也有市鎮機關、村、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的黨員干部、入黨積極分子,至目前已有上百人前來祭掃烈士。 3月31日上午10時許,記者在印克仁烈士紀念碑前看到,張橋鎮機關干部、焦蕩實驗學校師生代表正分批列隊進入烈士墓地,肅穆靜立,懷著沉重而敬仰的心情進行祭掃。此時,隊前的隊旗、團旗、黨旗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手中的小白花則寄托了他們對革命先烈的哀思...... “沒有印克仁等革命烈士的流血流汗,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今年73歲、家住附近的印林仁是印克仁烈士的堂弟,他一早便來到這里拔除雜草,清掃墓地樹葉。印林仁一邊輕輕擦拭著墓碑,一邊深情地講述了印克仁烈士的革命生涯和犧牲經過。 【烈士事跡】
印克仁,出生于一個貧農家庭,從小受盡地主的壓迫,為了謀生,他當過學徒,打過雜,飽嘗了舊社會的辛酸苦辣。1932年,印克仁在地下黨組織的引導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先后任區通信員、民兵隊長、游擊隊長、敵工隊長、區武裝部長、武裝聯絡員、指導員等職。 1938年到1946年之間,印克仁受上級指派開展游擊戰斗,經常帶領游擊隊員摸敵人的哨所,對敵人搞破壞,割斷電線,毀壞公路,偷襲敵人據點,沉重地打擊了地方土匪和國民黨反動派,為我方的軍事行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46年9月28日,在一次阻擊國民黨反動派掃蕩的戰斗中,為保護同志們安全撤退,印克仁主動暴露目標,孤身一人與敵人周旋。最終不幸中彈,獻出了年僅32歲的生命。 【傳承與發展】
印克仁烈士共生有一子二女,長子印永龍,42歲時因患頑疾病故,生前為原東進中學校長。家住克仁村6組,今年79歲的印克仁烈士的長女印桂蘭說,父親雖然沒給他們一分錢的財富,但是留給他們“為國家、為百姓吃苦效勞,不求回報只求付出”的精神財富是無價之寶。這么多年來,他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從未向組織伸手。“印克仁烈士來自農村一個極端貧困的家庭,看到成千上萬的勞苦大眾在饑餓、痛苦的死亡線上掙扎,看到祖國被反動派和列強蹂躪、踐踏,毅然走上救國救民的革命征途。”焦蕩實驗學校學生代表表示,“等待印克仁烈士的不是享受,不是掌聲和喝彩,而是敵人的槍口、劊子手血淋淋的屠刀、滾滾硝煙和紛飛的槍林彈雨。豐碑長在,英魂永存。如今,印克仁烈士已長眠地下,但他的靈魂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我們應該繼承先烈遺志,牢記人民期望,好好學習,全面發展,努力報效祖國。” 傳承,就是最好的緬懷。“中國有這么繁榮富強的一天,是成千上萬烈士用鮮血換來的,他們始終不忘共產黨的初心,前赴后繼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英勇奮斗,為國而英勇獻身。”張振華說,克仁村因革命烈士印克仁的名字而得名,“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進新時代。” 克仁村位于張橋鎮東北角,是全市有名的經濟薄弱村之一。近幾年來,秉承“烈士精神代代傳,不忘初心為人民”的宗旨,該村巧借毗鄰焦蕩工業集聚區的地理優勢,新建企業標房等,流轉土地引能人,組建經濟合作社,一舉摘掉經濟薄弱村的“窮帽子”,邁上富民強村的快車道。 據了解,克仁村集體經濟收入由2012年的1.1萬元增加到2018年的46.4萬元,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9萬元。該村連續7年榮獲市無訪村,并獲市文明村、科普文明村、安全文明示范村等稱號;連續7年榮獲鎮綜合一、二等獎。 “巍峨豐碑用熱血鑄就,前赴后繼靠信念支撐。”張振華表示,將帶領全村人民傳承烈士精神、激發奮進力量,將克仁村建設成新時代的美麗鄉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