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胡新芳)規劃滯后、配套不足、設施老化、服務短板,隨著建成年限的不斷延伸,我市一些棚戶區、老舊住宅小區設施不配套、環境臟亂差、居住質量低等問題日益凸顯,群眾改善生活環境、提升居住品質的愿望十分迫切。
去年以來,我市堅持民生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群眾最關心、最關注的問題,整合各方優勢資源,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民生實事項目工作方案。去年,我市將2個棚戶區、6個老小區、13個背后街巷作為民生十件實事。一年來,通過改造,有效完善了配套設施,方便了市民生活。
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居民幸福指數
基礎設施嚴重老化,下水道經常堵塞,屋頂與外墻滲漏問題時有發生;樓院大門、單元門、樓道窗戶、下水道井蓋破損,沒有物業安保巡查;停車難問題突出;一些業主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在我市的一些棚戶區、老舊小區,這些居住環境問題成為居民的“心頭病”。
說起以前居住環境差,家住文昌苑小區的李女士向記者倒起了苦水:“過去小區道路破舊,出行特別不方便,小區道路不平整,車子也顛簸得厲害。”據悉,文昌苑小區建于10多年前,各項設施老化、破損嚴重。小區居民改造社區生活環境、增加設施的呼聲日趨強烈。
去年下半年,按照全市民生十件實事改造計劃,市政府投入260萬元工程改造資金,對文昌苑小區內的6條巷道進行改造,在這里鋪設了3000米各類管網,改造了5000平方米路面,同時整治了100多個化糞池,目前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居民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去年以來,我市共投入資金2700多萬元,實施了文昌苑、三泰新村、銀杏新村四區等6個老小區以及興燕、東聯等社區23處背后街巷改造工作。截至目前,羌溪河東側、根思路南側地塊,大慶東路南側、潤泰路兩側地塊棚戶區改造工程已經啟動,全部改造完成后,將大大提升城市形象。
長效管理:讓老小區“新容”常在
棚戶區、老舊小區完成整治改造,并不意味著工作就已結束。要確保整治改造成果得以長期維持和延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后期管理機制十分必要。
在改造工程的同時,市住建局還著眼于老舊小區整治改造后的長效管理問題,在這些小區內完善物業管理。市物管辦主任常江鴻介紹,為了讓這些老舊小區正常運轉,實現小區環境的長效管理,市物管辦以黨建引領物業發展,嚴格制定并執行物業服務標準,同時強化服務能力,提升居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據了解,為實現長效管理,市物管辦針對一些市場失靈、自治失效、無物業服務或管理不善的老舊小區,通過居民自治的形式,采取“低價有償”提供基本物業服務。同時,在有條件的小區試點區域化管理模式,以規模效應降低服務成本方式形成市場化服務的長效良性運作模式。
王建慶是一家物業公司的保安,他所在的興燕社區去年實施背后街巷改造后,他說自己明顯感覺到了改造后的管理便利。路燈亮了、道路通暢了、監控增加了,居民之間的鄰里矛盾也少了,物業管理更加高效了。
記者感言:
棚戶區、老舊小區的整治和管理是長期居住在這里的居民的呼聲,民之所望,市政所望。整治和改造老舊小區,完善社區功能設施、整頓小區綠化環境,這不僅關乎居民美化家園愿望的實現,也是我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將老舊小區改造納入“十件實事”工程,隨著改造工程的推進,全市居民人居環境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改造的同時,居民自治、黨員帶頭,加上各種網格化、區域化管理,老舊小區的物業管理打通了小區管理混亂的“任督二脈”,群眾獲得感更是大幅度提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