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ㄓ浾 段圣呈)40年波瀾壯闊,40年砥礪奮進,從城市到鄉村,處處充滿了生機、處處充滿了活力。40年過去了。坐落在村口上的那座小木橋、小石橋,已改建為水泥橋,它由小變大,由窄變寬,車流量越來越多,承載能力越來越強。它在默默無聞地為經濟發展做著貢獻,同時,也見證著一個個鄉村改革開放40年間的巨大變遷。 50多年前,古溪鎮錢蕩村2組有座孔橋,磚石壘成,從遠處眺望,橋面高高隆起,半月形的橋孔橫跨小溪東西兩頭,橋面兩側空空蕩蕩。盡管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橋,卻是錢蕩村及周邊村民來往的必經之路。因為只能容下一頭牛的行走空間,因此得名——牛橋。 40多年前,錢蕩村的運輸工具多為木制的獨輪小推車,慢慢的自行車有了,拖拉機有了,小孔橋漸漸有了歲月的痕跡。1973年,小孔橋變成了2米寬的水泥橋,更名為十大橋,承載著村民的出行需求。 2015年,泰興市新增千億糧食產能規劃田間工程(末級渠系)增補項目,將年久失修的十大橋推倒重建,并啟用原先的橋名——牛橋。 1978年,蔡港河流經的黃橋鎮海顧村海顧中橋開始建設,74歲的朱福生至今記憶猶新。當初他和鄉里鄉鄰的31個壯勞力用肩膀合力抬起了建橋用的水泥板塊。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建橋的能力水平發生了質的飛躍。比如,吊裝的方式,扒桿—船吊—浮吊,安全性大大提高了。當然,橋梁建設的工藝提升不僅體現在吊裝的方式上,同時橋梁的橋墩也由最初的預制樁改變灌注樁,欄桿也根據路況逐步提升為防撞欄,梁板也由原先的水泥板材變為澆筑板梁、商品梁……2017年落成的新街鎮車后橋就是典型的新型農橋。 市水務局農水科科長戴建鶴介紹說,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市大規模啟動農橋改造,各類中小農橋寬度達到3.3米、3.5米;2005年新一輪改造農橋的寬度又有了新的標準,4.5米起步;而近年來,農橋寬度提升到7、8米,農橋的寬度開始隨著道路的的改變而改變。 40年來,我市因地制宜,農橋建設以人為本,優化布局,適應了農村經濟發展和廣大村民安全便捷出行的需要。同時,也拉開了鎮村發展框架,改善了農村路網條件,增強了通行能力,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這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提供了交通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