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崢 趙望)改革開放40年來,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全市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強。從歷史遺跡的逐漸消失到文化活力的重新迸發,泰興的文化事業走過了傳承文脈、一路經典的40年。 巢金坤老人今年73歲,每天傍晚,他都會到家門口的鳳凰天公園散散步。公園內,鳳凰廳、棲鳳亭古樸雅致,園間小道錯落有致,每一處風景都讓他流連忘返。幾十年來,老人生于斯長于斯,對于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格外熟悉。 鳳凰天公園占地6000多平米,公園中央佇立著一株1000多年樹齡的銀杏樹,經歷千年滄桑洗禮,枝干依舊蒼勁有力。這棵銀杏承載著幾代泰興人的歲月記憶。為了更好留住這個“根”,依托銀杏樹,我市啟動鳳凰天公園修復工程,投資200多萬元進行修繕和改造,同時將一些傳奇故事和人文景觀融入其中,形成了面貌一新的鳳凰天歷史文化公園。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重要使命之一。近年來,我市鼎力實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程,加大歷史文化遺存挖掘、保護力度,圍繞“文化名城·魅力泰興,風情老街·古韻泰興,生態宜居·秀美泰興,古城水韻·幸福泰興”的建設目標,有計劃地挖掘、保護了一批歷史文化遺存。 據古籍記載,泰興古城形制獨特,龜背騰蛇、龍盤虎踞,共設鎮海、阜城、澄江、拱極、通濟等城門。1951年,泰興古城墻被拆除,原城基辟為環城公路。2017年,我市投入400多萬元,在原澄江門所在地復建部分明代古城墻,打造城垣遺址。復建的城墻長約126米,底座寬5.12米,頂部寬3米,高墻聳立,青磚堆積,炮臺高筑。 近年來,我市堅持“把千年古城的優秀歷史文化鑲嵌到城市建設中”的總體思路,實施了孔廟、鳳凰天等一大批歷史文化遺存保護項目。其中,市文化博覽中心就是傳承文脈的典范。 市文化博覽中心內設博物館、名人館、規劃館等三館,以表現泰興的人、物、城為主線,將城市沿革、歷史名人、文化遺存、館藏文物、現代城市風貌、城市發展遠景融為一體,充分展示泰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現代文明。 泰興老城形制獨特,在古城的東南部,歷來就有“風景最勝”的贊譽。從學宮至古城墻的南北軸線上,錯落有致的分布著小南海、古縣衙、孔廟等眾多歷史人文景觀,形成千年文脈、一路經典的歷史文化景觀軸。每逢假期,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這里也承載著幾代泰興人的回憶。 改革開放40年間,我市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越來越得到重視,一大批歷史古跡、人文景觀得到保護和修復。目前,我市文物保護單位有近60個,其中國家級保護單位4個,省級保護單位4個。我市還成立了專門的歷史文化研究會,對歷史文化遺存進行全面系統地挖掘梳理研究。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民族自信,是社會進步的精神動力。近年來,我市文化投資規模持續擴大,現代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事業發展成果顯著。“三個不相信精神”“丁文江”“黃橋戰役”等一個個凝練泰興精神的文化精髓得到廣泛宣傳和弘揚。文化自信正扎根在120萬泰興人心中,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