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秦銀生 何軍)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糧食生產經歷多次中低產田改造、品種的更迭以及種植技術的創新,實現了由追求高產量向高產高品質的轉變。 雖然已經退休兩年了,但高級農藝師、市農技推廣中心糧作站原站長焦維成仍堅持退休不退崗,只要家庭農場業主或農戶求助,他就會趕到田頭去看一看,幫助分析解決問題。田間地頭承載了他曾經的事業,也凝結著他滿滿的回憶。 1978年,22歲的焦維成從農校畢業,分配到原泰興縣焦蕩公社農技站,成為一名基層農技工作者。40年間,他一直致力于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見證著良種良法改變了糧食由低產低質,到如今高產優質的歷程。 上世紀七十年代,泰興縣以旱田種植為主,水稻面積在30萬畝左右,品種以“珍珠矮”“廣場矮”為主,單產在245公斤左右。在“以糧為綱”的年代,大力推廣雙熟制、三熟制,全縣持續開展中低產田改造以及兩次“旱改水”,水稻面積迅速上升,到七十年代末期,水稻面積已超過70萬畝。焦維成回憶說:“當時在三熟季的時候有句口頭語:‘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意思就是種三季的稻,人受了苦,產量、效益比較低,因此后來就改成中稻。” 上世紀八十年代,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及高產粳稻的問世,水稻生產進入了一個新的調整時期。劣質的雜交稻逐漸被淘汰,粳稻種植占了主體。這一階段,水稻栽培新技術層出不窮,水稻葉齡模式、粳稻精量播種等助力增產,促進了水稻中產變高產,水稻單產激增到450多公斤。焦維成說:“在栽培上,小麥重視了拔節肥,水稻重視了促花肥,對水漿的管理技術也逐步掌握和提高。” 上世紀九十年代糧食產量井噴。揚麥158逐漸取代揚麥5號,后來寧麥8號又逐步取代了揚麥158。每一次品種的更新都大幅度提高了小麥單產,高產田塊達到400公斤以上。水稻生產上隨著武運粳系列品種的更新,產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高產田塊突破600公斤大關,噸糧田目標實現。 近十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產優質糧食成為新方向。小麥以弱筋、強筋為主,以供糧食加工企業生產各類專用粉。水稻以生產食味軟米為主,今年全市南粳9108、南粳5055播種面積超過了60%。 “中國糧食,中國飯碗”。大國重器,糧為首要。伴隨著農村改革的進程,四十年稻麥技術與品種的創新,糧食生產早已實現了穩產高產。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形勢下,糧食生產也由量向質提升,向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向美好生活需求轉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