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秦銀生 董青 何軍)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鐵鍬、鋤頭、釘耙是農戶種植不可或缺的三大手工機械 ,時至今日,這些手工機械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但主體地位早已被現代大型農業機械所代替。現代農業機械的不斷出現成就了現在的規模種植業,也將農民從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農作中解放出來。
在市文泰家庭農場的機庫里,這里既排放著二十臺套現代農業機械,在旁邊是過去使用的鐵鍬、鋤頭、釘耙等手工農具。機庫雖小,卻反映了四十年來我市農業機械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中,鐵鍬、鋤頭、釘耙的使用者是文泰家庭農場業主張文泰的母親陳桂華,盡管年過花甲,但老人現在用起這些工具依然得心應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依靠鐵鍬、鋤頭、釘耙,陳桂華老夫婦種田養家,將子女培養成人、成家。
手工農具沿襲了有上千年的歷史,這種狀況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得到改變,以后二三十年可以說是一年一小變,幾年一大變。到了2011年,在鎮區經商的張文泰回到了村里種田,那一種就是一千三百畝,使用的都是大型農業機械。
張文泰說,現在種田真是遇上了好時代,農業機械是越來越先進。從最初購買的久保田收割機到現在的國產沃得,價格越來越低,配置卻越來越完善。
短短四十年,現代農業機械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全到好。農業機械的更迭翻新也讓人目不暇接。目前,我市農機總動力達62.68萬千瓦,擁有各類大中型機械9000多臺套。糧食生產耕整地、種植、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達到99.1%、88.2%、99.1%,全程機械化水平達89.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