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段圣呈)在中國化工企業聯合會,有一個小而精的企業,產值不大、效益卻高;當家人文憑不高,卻走上了清華大學的講堂。它就是脫胎于黃橋鎮辦企業的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長劉鵬凱。 每天上班,劉鵬凱第一件事就是走進車間,查看安全生產情況。一直以來,黑松林將安全制度變成安全文化,通過文化建設,來把安全浸潤到每個員工心上,真正做到人人都是安全管理者,人人都是安全宣傳員。 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創立于1986年,當時叫泰興縣膠粘劑二廠,是黃橋鎮一家鄉鎮企業,產品為801膠。1991年,黃橋鎮黨委和政府決定委派時任黃橋鎮工業公司副總經理的劉鵬凱到企業主持工作,試圖改變企業負債累累的窘況。劉鵬凱上任,正值年關,他北上吉林長春,走上了討債之路。 當時的膠粘劑二廠已處于破產的邊緣,底子薄,可謂“一窮二白”,要進軍大市場并非易事。1997年,廠子成為黃橋鎮第一家改制的企業,更名為江蘇黑松林粘合劑廠有限公司,劉鵬凱擔任董事長。企業起步之時,就瞄準了一款水晶粘合劑,但由于技術不過關,屢屢失敗。為此,劉鵬凱跑到上海尋求高人幫助。 以心換心,以情感人,劉鵬凱的執著打動了老工程師,企業最終以老工程師的綽號“老熊”為商標,成功推出了新型粘合劑,企業也迎來了發展機遇。面對市場變化,劉鵬凱靜心思考。企業大,可以創造規模效應,但黑松林硬實力不足,與人短兵相接式競爭自不量力。黑松林選擇了一條以小體量走價值最大化的發展路徑,做專做特做精做佳。追求質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量,走出了一條中小企業“以軟補硬”的發展新路。 在聯營的同時,劉鵬凱一天也沒忘記給產品起個響當當的、讓人過目不忘的名字,開始實施“文化打造品牌,先謀勢后謀利”的品牌戰略。 先后注冊了50-60個商標,其中黑松林和老木匠為江蘇著名商標,老熊為泰州知名商標。 在劉鵬凱看來,文化是企業的軟實力,無論主體大小,均可在同一起跑線競爭。于是,“心力管理”應運而生。一個企業,只有員工的心智模式改善了,思考問題的角度改變了,才能從本質上應對層出不窮的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人本”到“心本”,從“心本”到“心力”的飛躍,逐漸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管理藝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