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ㄓ浾 劉江 徐磊)作為我市第一個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村"的村莊,多年來,張橋鎮西橋村在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的同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多渠道的增收項目不僅讓村民收入逐年攀升,村容村貌也實現了華麗變身。 金秋九月,是豐收的季節。沉甸甸的柿子掛滿了枝頭,像一個個火紅的小燈籠,村民們穿梭在柿子林中忙得熱火朝天。村民羅菊林是前年剛剛種上柿子樹的,看著今年的好收成,他樂得都快合不攏嘴。 多年來,西橋村一直將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利用銀柿套種模式,將全村的閑置土地利用起來,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柿子村。村里不僅負責柿子的品種改良和技術指導,還注冊了商標幫助村民進行市場銷售,小小的柿子成了致富果實。 要想讓村民富起來,光靠銀杏和柿子還遠遠不夠。西橋村依托傳統產業優勢,鼓勵村民積極創業就業。50多歲的劉軍是村里的手工藝人,除了種柿子銀杏以外,他還在家中加工手工麻將。 給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是西橋村數十年來堅持的發展理念。西橋軋棍廠是一家創辦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村辦企業,企業共有員工100多人,全部是當地村民,其中還有40多名殘疾人。 為了吸引更多在外的村民返鄉創業,西橋村圍繞土地流轉,資金扶持、市場銷售、技術服務等各項工作,幫助解決創業中的各類難題。村民劉晶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想自主創業從事多肉種植。村里得知后,不到一個月時間里就幫他建成了占地一千多平米的多肉植物大棚,現在劉晶的多肉大棚年銷售額利潤達30萬元左右。 既要產業興旺,更要生態優美。西橋村投入資金建設了農民廣場。在廣場的正對面,是一座精巧別致的鄉村花園,古色古香的長廊小亭,綠樹紅花點綴其中,是村民們休閑的好去處。 現在,西橋村通過發展現代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等特色產業,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鄉村旅游景點,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32000元。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感受這里的生機勃勃與如畫美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