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江 徐磊) “為天下兒女行孝,替千萬家庭分憂”是泰興市夕陽紅養老院的服務宗旨,也是院長丁小萍的座右銘。十多年來,在丁小萍的努力下,夕陽紅養老院逐步形成了以副業扶助養老的特色之路。帶動了近百人就業,100多位老人頤養天年。 2005年以前,丁小萍一直在黃橋從事出租車運營,年收入有5萬多元,在當時算得上頗為豐厚。2004年除夕,在丁小萍送客回家的路上,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吸引住了她的目光。本該是萬家團圓的節日里,老人家卻凄涼地流落街頭,這讓丁小萍在悲痛之余,突然間有了一個想法。 那年春節過后,丁小萍不顧家人反對,毅然賣掉了出租車,然后跑到民政部門,談想法、拿計劃、定方案。在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黃橋老區首家民辦養老服務機構——泰興市夕陽紅養老院正式掛牌成立。那年丁小萍剛剛30歲,正是芳華的年紀,可她卻干起了別人眼中老媽子的活計。為了節省資金,丁小萍一個人要服侍全院20多個老人,買菜、燒飯、洗衣服,親自為老人洗澡擦背。最忙的時候,她連續幾個通宵沒有睡安穩覺。 讓空巢老人多一個家,多一些親人,這是丁小萍時常掛在嘴邊的話語,她也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養老院開張后,先后有100多位老人陸續入住,雖然情況各異,但多數屬兒女無法陪伴的空巢老人。87歲的譚秀琳老人入院后一度情緒低沉,動不動就發脾氣。其他老人開懷暢笑時,她一個人呆坐在角落里。丁小萍每天親自給老人端去飯菜,倒洗腳水,講笑話。終于在入住后的第二個月,老人摟住正在給她梳頭的丁小萍,失聲痛哭起來。從那以后,老人的心結完全打開,徹底融入了這個大家庭。 辦養老院,資金投入要有保障。隨著養老院規模越來越大,丁小萍先后引資500多萬元,興建了種、養殖基地近30畝。隨著種養殖基地進入良性循環,養老院每年可以增加數十萬元的收入,丁小萍將這些資金全部都用來擴建基礎設施,新建了電腦室、閱覽室、談心室、健身房,并設立了別具一格的農耕區、歌舞區、藝園區、垂釣區,進一步豐富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創業,如今夕陽紅養老院住有老人160多人,解決了60多人的就業。丁小萍也先后獲得“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泰州市敬老之星”“泰州市進城創業青年百強”“泰州市優秀養老院院長”等諸多榮譽。 盡管養老院早已步入正軌,但丁小萍依然堅持每天帶領護工為老人服務,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100多位老人沒人稱丁小萍院長,都親昵地喊她“丫頭”。把老人當親人,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真正做到位,收獲的不僅僅是“銀發經濟”,還有來自全社會的尊敬和贊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