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武平 黃帥 董青)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給泰興農村經濟帶來了生機與活力,農民從有限的耕地走出,走上了發展商品經濟的道路。隨著農民收入的增長,農民的衣食住行也發生著變化。 在姚王鎮桑木村農民集中居住區,記者遇到了正在散步的廖炳泉老人。老人熱情地帶領記者參觀他兒子的別墅。他說,村里搞新農村建設,他家的舊樓房拆掉了,兩個兒子都分了單門獨院的別墅,他和老伴分了高層住宅的一個套房。老人對自己現在的生活非常滿意,相比從前,變化太大了。 廖炳泉的父親過世早,兄弟姐妹6個人都靠母親養活,日子過得很困難。1978年家里一個月的收入才十幾塊錢。改革開放以后,他們的收入越來越高,后來就砌了兩層的4間樓房,兩個兒子,兩個媳婦,一大家人一起住。而現在,廖老退休能拿2000多元每月,全家年收入能達到30多萬元。 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鼓勵村辦企業發展,到本世紀初率先推進集中居住、土地流轉,桑木村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的前列。近年來桑木村更是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全國生態文化村。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最直接的體現在群眾的衣食住行變化上。據統計,2008年農民人均住房面積為50.14平方米,2017年為72.0平方米;1985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房屋面積為9.43平方米,2008年為35.3平方米,2017為49.0平方米。1988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784元,其中用于衣著支出人均123.48元。2008年人均消費支出為10734元,其中用于衣著和食品的支出分別為1362元和3921元;2017年人均消費支出為19162元。隨著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深入實施,農民致富的渠道越來越多,未來的生活將越來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