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周冰 通訊員 馬齊齊)在新街鎮野肖村,村公共服務中心的電商平臺在我市遠近聞名,正逐漸成為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而在村公共服務中心隔壁,一家農家樂餐飲正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關注。2015年,在城區做了近20年廚師的王東進回到野肖村老家,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這座400平方米的農家樂,幾年忙下來,用王東進的話說“不僅能跟電商學到東西,生意還越來越好,比在城里打工賺得還多”。 過去,野肖村的窮在黃橋老區出了名,因為交通閉塞,長期陷入發展困局。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前,野肖村集體收入不足2萬元。脫貧不能“等、靠、要”,關鍵還得靠自己。從去年開始,該村動作頻頻:組建招商小組,籌建標準廠房,啟動電子商務、物流、設施大棚等項目……去年,野肖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40.3萬元。目前,村里正在積極與無錫江南大學對接,爭取向江南大學配送雞蛋和大米,預計電商公司今年能上繳村集體15萬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近年來,我市立足實際,深入調研,研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優先保障教育扶持、健康醫療、社會兜底“三條底線”,突出了扶貧開發工作的主攻方向和著力點。全市累計幫助5429個低收入人口在本地企業、公益性崗位、新型經營主體、個體工商戶實現充分就業。幫助有創業愿望的低收入農戶落實種養加項目3628個,農戶獲得捐贈救濟資金1759萬元。11個鄉鎮(街道)以鎮為單位在工業園區或鄉鎮工業集聚區實施推進標房項目。30個省級試點村增收項目推進有序。同時,市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積極組織社會募捐,籌集資金支持全市扶貧開發工作,鄉鎮(街道)扶貧資金專戶單位幫扶、村級自籌、社會捐贈扶貧資金4000多萬元。至目前,幫扶企業累計投入資金1187.2萬元,96個掛扶部門投入幫扶資金3237.05萬元,為經濟薄弱村實施項目263個。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把精準脫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從我市脫貧任務看,還有104個村、10571人需要實現穩定脫貧,脫貧任務比較艱巨。 今年,我市確定了80%的經濟薄弱村收入達到35萬元以上、90%的低收入農戶脫貧的目標,面對時間過半的嚴峻形勢,我市下半年將逐村排查未脫貧村現有收入與脫貧目標之間的差距,尋找收入增長點,研究制訂具體實施方案,加快增收項目落地生效。同時,根據“一穩定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排準排實今年脫貧對象,并精準運用單位掛鉤、就業創業等多種形式開展幫扶,探索推進“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股份+”、“合作社+”、資產收益扶貧等模式,促進低收入農戶獲得穩定收入。 據了解,下半年,我市將加大危房改造力度。通過全面排查摸底,確定全市危房改造扶持對象,盡快研究市鎮資金配套實施方案。完善教育資助程序,通過職能部門之間數據比對,排找符合教育資助政策的貧困學生,及時反饋到校,鼓勵積極申請,力爭教育資助無遺漏、全覆蓋;用足政策,應保盡保,做好扶貧開發與政策兜底保障制度的有效銜接,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低收入農戶實行政策性兜底保障。完善健康扶貧政策,從門診報銷、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角度,完善提升針對低收入人口的健康扶貧政策。加快實施低收入人口住院“先診療后付費”政策,規范診療行為,加強醫保目錄外用藥管理,做到因病施治、合理治療。做好無戶籍貧困人口落戶工作,鄉鎮將設法對無戶籍貧困人口開展調查,有關部門配合做好落實工作,確保這部分人群能夠享受相關扶貧政策。 記者感言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而脫貧攻堅越往后壓力越大,對于脫貧難度高、任務艱巨的地方來說,關鍵是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地提高困難群眾收入。 今年的時間已經過半,要啃硬骨頭、打攻堅戰,一方面,各級領導干部作為“關鍵少數”,應發揮關鍵作用,帶頭把扶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做到扶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可、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讓農民提高發展自身的能力,不能光靠外部扶持,而要指導組建農民合作社、農民專業協會等,讓貧困群眾實現自我管理,提升能力,從被動脫貧到主動脫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