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民解放軍的編制序列中有這樣一個兵種,他們沒有陸軍操槍弄炮馳騁沙場的威武,也沒有海軍空軍翱翔海天的浪漫,更沒有火箭軍大國長劍的豪氣,然而他們卻被稱為“首長的耳目、軍隊的神經”,是“科學的千里眼、順風耳”,這就是通信兵。作為現代通信兵中歷史最悠久的報務兵,“順風耳”三個字可謂舍我其誰。舟山海防某旅指揮通信連泰興籍下士封永康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員,入伍后,他扎根海島,把工作當事業,把崗位當戰位,在指揮通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4年,多次被表彰為“優秀士兵”“優秀學兵”。 作為戰場上的傳令兵,必須練就過硬的技能,方能應對復雜的戰場環境;要想打贏現代化戰爭,必不可少的是信息通信支撐。線路連接、檢查、調試設備……封永康正在聚精會神地巡檢通信系統。 從小就懷揣英雄夢的封永康,是我市黃橋鎮人,2014年報名參軍,成為一名通信兵。雖說無緣一線作戰部隊,但能夠走進軍營,他依然非常興奮。服役期間,封永康苦練身體素質,一有空就鉆研專業技術,很快成為了訓練尖子,當兵第一年就榮獲“優秀士兵”。回憶起當兵之初,他感慨頗深:“一開始,我對軍人這個概念只有一個模糊的認識,當時懷著滿腔熱血,來到火熱的軍營。之后,我成長了很多,尤其是剛到新兵連的時候,我感覺脫離了父母的關照,一夜之間自己就長大了。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以前從來沒有真正去重視過,我當兵后才發現他們是有多么的不容易,在這里我學會了去關心他們,懂得他們的辛苦。” 入伍第二年,部隊改革正是最激烈的時候,和封永康同年入伍的士兵經過淘汰僅剩十分之一。是按部就班完成兩年兵役退伍回到家鄉,還是拼一把爭取這微乎其微的幾率留在部隊?封永康站在了岔路口。這時,家人、朋友的關心為他指明了方向。他回憶說:“當時處在糾結中的我和家人、朋友訴說面臨的問題,他們告訴我,在軍營留下來,就不會后悔。家人、朋友的支持和話語使我輾轉反側——何去何從?我的腦海中反復浮現出兩年軍旅生涯的點點滴滴,是部隊把自己從懵懂無知的青年培養成骨干標兵,留下來!繼續留在這個火熱的集體!為了這個想法,我決定,再拼一把、搏一把,最終我如愿留了下來,這讓我感到很榮幸。” 科技改變戰爭,每一次科技的進步都是對軍人們的一次考驗和自我提升的機會。通信兵在現代化信息戰的大背景下越來越重要,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多樣化。作為新時代的通信兵,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學習更為先進的科技知識,掌握先進的武器裝備,用科學技術武裝自己的大腦,提高自己的作戰能力,在新時代的強軍征程里,劃出屬于通信兵的色彩。 剛入伍時,因技術欠缺,封永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于是,他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天堅持基礎技術的練習、專業技能的鉆研。每天除了正常訓練外,封永康還自我加壓,學習各種新知識。雖然只是下士,但他掌握的技能可不少,通信視頻會議系統保障、網絡運維、通信系統檢修……因為長時間的自我加壓,封永康早已成為同年戰友中的佼佼者。 “我希望在部隊繼續干下去,能夠立功、受獎,也希望家鄉人民能夠多多支持我,我相信不會辜負家人的期望。”對于今后的規劃,封永康侃侃而談。他們是通天的耳目,是信息的翅膀。他們用無限忠誠傳承烽火榮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