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是蘇南地區最大的農業板塊,農村面積占市域面積的3/4。近年來,宜興市以產業興旺為支撐,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以生態宜居為關鍵,打造青山綠水的美麗家園;以鄉風文明為保障,煥發農村文明新氣象;加速釋放農業農村文化發展的動力和潛能,探索出一條具有宜興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
宜興市西渚鎮白塔村是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這個季節,在白塔村,白塔書院、成片南天竹、心宅禪修、精品民宿等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來賞美景、怡身心。這個曾將連電費都交不起的貧窮村落,以文化作為產業鏈發展主線,如今鄉村游風生水起。每年接待游客約100萬人次,帶動周邊2000多戶農戶創業致富。不僅摘掉了“窮帽子”,還吸引民間投資2.8億元。
在鄉村文化振興的實踐中,宜興注重既保護好鄉村文化的“血骨肉”,又傳承好老祖宗留下的“精氣神”,讓鄉村文化在傳承中迸發出發展活力。近年來,白塔村建起南天竹、櫻花、特色瓜果等八大千畝農業示范基地,精心打造精品民宿“牽稼園”等鄉村旅游示范點,組織600多家農戶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和旅游產業,策劃包裝,形成“白塔味道”品牌,年銷售農產品1億多元,吸引了無錫、上海、臺灣等地的外來創業者。
像白塔村一樣,近年來,宜興眾多鄉村注重深度挖掘和開發文化元素,加速培育鄉村文旅產業新業態。位于宜興市丁蜀鎮的西望村,已有紫砂陶制作歷史200多年。2009年,村里建起全國首家以紫砂陶瓷為合作內容、以手工業為基礎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西望紫砂陶瓷專業合作社。合作社以“村+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經營模式,迅速提升了紫砂工藝產業化經營水平和農民組織化程度,實現了產業發展,村民收入增收,村級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成為遠近聞名的紫砂專業村和宜興農民富裕村。
人心越來越齊,干勁越來越足,帶動增收致富越來越有成效。以“文化+”為切入點,通過提升鄉村傳統文化行業的經營模式、商品水平、發掘保護利用紫砂等文化遺產,把鄉村產業與傳統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人文基礎相結合,正在成為宜興打開鄉村振興之門的一把新“鑰匙”。
如今,在這片文化氣息厚重的沃野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守護文脈,傳承傳統,創新突破……一張張“文化牌”呼應了時代新發展,順應了農民新期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在“尋美”的道路上,宜興市各級政府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市級層面以規劃為龍頭,對全市14個鄉鎮、3300多個自然村科學定位、規劃的基礎上,鎮村基層黨組織結合自身特色產業主動作為,瀆區、平原、山區鄉村分別打造了以生態旅游、花卉苗木等為特色的“特色村”,建成了一大批現代高效農業園區,為農民創業致富提供了平臺。
記者手記:在宜興的鄉村振興中,選好特色之路,是鄉村振興的成功之道。為此,宜興以創建“一村一文化、文明沐農家”為抓手,挖掘村莊文化,探索出了一套文化反哺鄉村產業振興的“宜興經驗”。
作為擁有紅色文化、銀杏文化等諸多文化特色的泰興,同樣可以在鄉村振興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群雁高飛靠頭雁。村黨組織書記作為鄉村振興首要責任人、一線主力軍,要解放思想、創新突破,各展所長、各盡其責,找準村級發展的突破口、打好鄉村振興的攻堅戰,用擔當實干,走出鄉村振興新路子,成就富民強村新業績,從而帶領全村實現更高水平的幸福小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