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捷報早間來,宜興文明獲金牌。數載齊心結碩果,陶都民眾笑顏開。”這樣的詩句道出了106萬宜興人民的心聲。2017年11月14日,宜興市榮膺“全國文明城市”桂冠。創建為民,創建惠民,始終是宜興旗幟鮮明的文明城市創建理念,真正把創建文明城市的過程變成了持續改善民生、讓群眾得實惠的過程,掀起了全民參與創建的熱潮。
菜場連著大民生。農貿市場不僅關系著千家萬戶餐桌上的安全,也是文明城市鮮活的縮影,農貿市場及周邊環境更能體現出一個城市的管理水平和發展水平。青云菜場是宜興城區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農貿市場,可以說和我市的荷花池農貿市場有著同樣的“江湖地位”,可兩者的衛生程度、交通秩序卻不可同日而語。據了解,幾年前,這里也曾經是任性違停、占道經營、攤點無序,可以用“臟亂差”來形容。宜興市相關部門經過調研,果斷出擊,籌集資金對菜場內部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做到垃圾定點擺放、定時清運。
流動攤販、非機動車是市場管理的又一大難題。針對流動攤點早上5點鐘出來的情況,城管隊員們早班時間提前到5點鐘,定人定段來回巡查。針對非機動車無序停放,城管人員在每條背街小巷定人定崗,勸導規范市民有序停放。對于機動車輛,宜興市出臺了計時停車收費政策,科學施劃車位,安排專人管理收費。對于亂停亂放,城管堅決采取強制措施,實行經濟處罰和教育規勸相結合。
文明交通是城市的一張名片。宜興開出了一攬子改善交通秩序的“藥方”:在城區增設17條嚴管路,規范中心地帶通行秩序;配套設置1600塊友情提醒標識,優化調整道路交通指引;對城區8條主干道路增設中心隔離設施2萬多米,“友情阻攔”逆行、隨意掉頭等行為……同時開展車輛停放秩序整治“大會戰”,調整劃設停車位1.7萬個,設定非機動車停放區域5千余處,實行道路臨時停車差別化收費,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對宜興來說,“創城”的薄弱區域是在基礎設施薄弱的老城區。群眾呼聲最強烈的地方,就是領導干部最應該出現的地方。宜興市主要領導干部聯系了宜城街道的所有社區。結合“大走訪”,宜興機關干部走進13.5萬個家庭,聽取百姓對“創城”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成立長效志愿者隊伍,在志愿者、小區居民的共同參與下,文明之風吹遍了整個城市,志愿之路踏過每一寸土地。一句“禮讓行人”,讓市民增加了安全感;志愿者們一個小小的舉動,讓城市增加了溫馨;一句“大手拉小手”,讓人人都成為踐行文明的使者。打造群眾性文明品牌活動,探索形成精神文明建設的“宜興特色”。結合不同的區域特色,“睦鄰點”等一系列品牌活動在城區實踐成功。在傳承發揚好家風、好家訓的過程中,市民素質和城鄉文明程度得到了大幅提升,陶都好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截至目前,宜興有“中國好人”11人、“江蘇好人”22人,“無錫好人”72人,向善的價值導向像種子一樣撒向心田,孕育出陶都大地的精神綠洲。
“創城”不是為了搞突擊、做盆景、拿牌子、爭名分,而是要實現市民素質和社會文明水平的提升。創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就是群眾能不能得實惠,老百姓是不是更滿意。”基于這樣的理念,宜興在“創城”中以民生為導向,目標是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做成一項“民心工程”。堅持從群眾最切身、最關注的城市熱點問題入手,切切實實推進了一批惠及群眾的實事落地,市容環境、交通環境、衛生環境大有改觀,各種不文明行為逐漸減少,市民的文明素質一步步提高。正是一項項民生舉措的大力實施,為市民換來了人與城的良性互動,贏得了人與城的美好共贏。城市因文明而美麗,人民因城市而驕傲。
記者手記:作為當今中國最有價值、最具含金量的城市品牌,“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讓很多城市孜孜以求、心向往之!而宜興,成功了!這份榮光,屬于每一位宜興人!因為,文明創建路上的每一步,有你、我、他,有每一個宜興人的努力和付出,體現了“眾志成城、擔當實干”的創新城精神。
個人的每一次細微改變,對于整座城市將會是巨變。對正在實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泰興而言,文明創建之路才剛剛啟程。如何能夠在創建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地區文明標準,以建設全國文明城市為目標、以加強崇德向善的優良精神為指引、以切實改善民生為落腳點,泰興還需不忘初心,一路砥礪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