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燕麗娟 通訊員 薛衛民 周志榮)日前,家住姚王鎮王家堡村的李紅梅早早地來到村內的編藤加工點上班。
今年46歲的李紅梅家里上有臥病在床的老人,下有正在上學需要照顧的小孩,一家人的生活重擔都落在長年在外打工的丈夫身上。看著比同齡人顯老的丈夫,李紅梅十分心疼,但家庭的重擔又束縛住了她的手腳,使她不能外出打工賺錢。年初,市人社局在該村設立了就業扶貧“夢工場”后,李紅梅主動報名,經過培訓上崗后,現在她通過自己的勞動,每月也能為家庭增收3000多元。
今年以來,市人社局在大走訪大調研中發現,部分勞動力仍然難以脫貧,成為脫貧攻堅工作的痛點和堵點。究其原因,主要是年齡大、文化低、缺技術且不能外出打工,需要照顧家庭等實際困難。要想讓這類人群真脫貧、脫真貧,及時為他們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場所和力所能及的崗位就顯得尤為重要,才能讓“一人就業,全家脫貧”舉措落到實處。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市人社局依托銷售渠道穩定、經濟效益好、勞動力需求大的企業,在貧困勞動力相對集中的村(居)設立企業外包加工點,打造就業脫貧“夢工場”,讓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脫貧。
為將就業脫貧“夢工場”這項工作落到實處,前期,市人社局開展了精準調查,由各村(居)勞動保障協理員深入貧困農戶家中,了解貧困勞動力的基本情況,摸清他們的年齡、身體、技能及家庭狀況,對貧困勞動力相對集中的村(居)探索建立就業脫貧“夢工場”。目前,已在全市20個村居設立就業扶貧“夢工場”,提供500多個崗位。
為做到靶向施策,市人社局篩選了一批經濟效益穩定、勞動力需求大的外包企業,如遠大家俬、洋宇生態農業、鳳靈樂器等公司,確定為貧困勞動力加工點的外包合作方。為做到精準匹配,市人社局有針對性地采集適合貧困勞動力就業的崗位信息,如編藤、種植養殖、樂器制造、服裝加工等。為了促進貧困百姓盡快就業,市人社局還指定專業培訓機構,為村民免費開展技能培訓,提高就業本領,面向貧困勞動力還實施包師資、包耗材、包技能、包就業的免費培訓。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就業服務為根本,不斷調整和拓寬工作思路,采取“理論+實操”的培訓模式,對貧困勞動力開展就業指導,或者一對一指導,力爭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今年已舉辦貧困人員技能培訓班16期,免費培訓400余人助其就業,幫助50多戶貧困家庭實現就業脫貧。
為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市人社局對近年內注冊并成功運行的企業外包加工點,給予5000元的一次性創業補貼;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并繳納社會保險的,給予企業繳納部分的全額補貼,進一步提升“夢工場”的發展動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