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綠水就是美麗,藍天就是幸福。作為昔日“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在獲得“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生態市”等一系列國字號殊榮后,宜興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文明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基點,大力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不斷探索綠色轉型發展路徑,奮力向全國首個“生態保護引領區”邁進,讓宜興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底色愈發靚麗。
三山兩水五分田,三氿穿城似珍珠。48公里太湖岸線風光旖旎,20萬畝竹海郁郁蔥蔥,7.5萬畝茶洲連綿不絕……宜興擁有我省乃至長三角地區不多見的生態稟賦和優美的自然環境,獲評中國人居環境獎。宜興宜居,與近年來鐵腕治污分不開。
站在太湖石窟的制高點,映入眼簾的是一番別有洞天的世外桃源景象。廢棄的采石場變成了最完整的原生態石林景區,古村落、洞穴民宿、巖壁空中花園各具特色。誰曾想到,在幾年前,這里的采石場是漫天煙塵、雜亂不堪的場景,經過宜興市的環保治理,采石廠被關閉,于是這座廢棄的采石場,成了龍池山的一個傷疤,秉承著變“廢地”為風景的理念,通過建奇復古等創意手法,讓曾經千瘡百孔的礦山重現風采。
宜興市龍池山自行車公園是江蘇省第一個自行車主題公園。走進公園,眼前就是一幅江南水鄉的天然畫卷,山邊的野花兒開得正美,快樂的騎行人一邊運動,一邊欣賞著路邊的風景。徜徉此間,格外心曠神怡。這座公園,同樣是依托原有的陽羨茶產業園,因地制宜,順勢而為,12公里的騎行路道,就是原有田間道路的升級。“茂竹人家”“竹篁幽徑”“龍池煙雨”,這些優雅的“龍池山慢游18景”,也是原有生態資源的品牌化。
這樣的美景正是宜興“綠色生產力”新理念的生動實踐。作為鄉鎮企業發展起步較早的地區,宜興曾經歷過因企業排污、礦山亂開采而引發的一系列生態問題,村村點火,處處冒煙,生態環境一度遭到嚴重破壞。為此宜興提出了“保護好青山綠水也是一種政績”的理念,打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四副牌”。國家級高新區——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國內唯一以環保為主題特色的高新區則是產業生態環保轉型發展的領頭軍。
宜興人以“環保洗牌”帶動產業結構調整,1700多家環保企業、3000多家環保配套企業在此構成環保產業集群,涉及水、聲、氣、固、儀及配套產品等六大類的200多個系列、3000多個品種的環保產品從此銷往全國各地。
宜興市積極開展“萬噸”節能工程、“節能診斷”等活動,推進綠色循環經濟發展。通過推廣無害化、節能環保產品設計方案,引導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創建綠色工廠。湖㳇鎮大興“綠色”經濟,由資源重鎮變為旅游生態重鎮;地處太湖邊的周鐵鎮,鐵腕治理化工產業,成為治太保源、轉型發展的典型;丁蜀鎮大力整治窯爐、琉璃瓦,讓陶瓷名鎮展現出全新風貌。“保護與發展并重、生態與經濟雙贏”,從山林到河道、從城市到鄉村、從產業到民生,在創建生態保護引領區的道路上,宜興的天更藍山更青水更綠。
記者手記:
宜興“廢地”變風景的創新實踐再次證明,觀念一變天地寬!從“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到“有了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宜興市在綠色生態發展中不斷夯實綠色基礎,守護一方碧水藍天,逐步打造出生態保護的“宜興模式”。
泰興要實現綠色生態發展,同樣需要加大自然生態的保護力度,守好生態紅線;同時要加大傳統產業、化工產業的治污排污,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治理污染源,開辟出一條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綠色發展的創新之路,讓市民更多分享“生態紅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