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葉余華 通訊員 曹晉麗)“我尋找了5年,總以為沒指望了,可你們一直沒有放棄,這次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幫我找回外甥,非常感謝你們!”日前,一位從上海趕來的70多歲的老人,緊緊地握住市救助站站長吳玉華的手說。 “這位老人名叫趙法祥,上海靜安人,他的外甥是我站救助的林亞軍。”吳玉華告訴記者,林亞軍是2014年8月20日市救助站協同公安部門巡街時發現的。當時,林亞軍穿著破舊、神志不清,他們無法與其進行正常的交流。 趙法祥說,林亞軍今年40多歲,小時候生病,大腦受了傷。20多年前,林亞軍的父母去世后,為便于照顧他的生活,他就將林亞軍的戶口遷到了上海。2014年8月初從家里走失后,趙法祥發動了所有親友幫助尋找,天天盼著他早日回家。 近年來,市救助站加大尋親工作力度,充分利用公安技術平臺,積極拓寬尋親渠道,為滯留受助人員重回溫暖的家庭創造有利條件。 前不久,市救助站會同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對長期滯留的受助人員開展頭像集中采集工作,并采用“人臉識別”刑偵技術,對25名身份信息不明的滯站人員進行身份甄別。 “此項技術,為救助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市民政局副局長嚴飛介紹,該技術不僅提高了救助尋親工作的效率,也是“方言識別”、網絡尋親、DNA比對等尋親方法的新拓展。 半個月內,借助“人臉識別”技術,市救助站已確認了2名滯站人員的身份信息,并讓他們順利回家與親人團聚。 目前,市救助站的聯系確認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開展。該站將繼續秉持“救助救治是前提,尋親回家是根本”工作理念,克服困難,爭取讓更多受助人員盡早返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