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泰州市泰興地方稅務局牢牢把握“敬業精業、規范規矩、和善和諧、創新創優”工作理念和“三重三公三可”工作方法,保持和諧穩定的工作秩序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各項工作有了新提升。全年完成地稅收入56.36億元,同口徑增長17.05%,完成公共財政預算稅收收入20.05億元,同口徑增長19.15%,總量、增幅均列全市第一。尤其是在不斷優化營商環境,推動綜合競爭力持續提升、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三個口袋”持續充實的過程中,泰興地稅更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高質量落實稅收政策,讓紅利落地更精準。以6項減稅政策為重點,全方位加強宣傳發動,常態化開設政策培訓班,借助大走訪深化重要政策輔導,努力讓減稅紅利廣覆蓋。主動對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減稅降費的主體落實在產業優化升級、創新創業、改善民生等方面,努力讓政策效應更精準。深化大數據應用,加強減免稅數據統計分析,深化執法督察和跟蹤問效,指標化推進政策落實,努力讓減稅政策深落地。2017年共計落實高新技術減免1.29億元、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3746萬元、小微企業減免675萬元、房土兩稅困難性減免541萬元。挖掘涉稅數據價值,深化多部門數據聯合分析,研究現有政策環境下有關行業、產業創新轉型發展的質態,努力讓決策參考更給力。2017年,撰寫上報的重要稅收調研報告,被國辦采用3篇、省領導批示1篇,國地稅聯合辦稅建議被全國政協采納,財稅促進科技創新建議轉化為泰興市政府決策。 高質量改進納稅服務,讓企業辦稅更便利。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全面取消審批事項,改審批制為備案制、申報制,簡化資料報送,進一步提高了優惠政策和服務承諾的落地速度。大力推進便利辦稅。積極融入我市“放管服”改革,依托便民服務“一網通”、陽光政務“一網通”,創造條件推進不見面辦稅、不見面服務,改革中的“容缺受理”和“網上辦稅”等便利措施受到中央媒體關注;多部門深度協作推進“三證照”辦理改革,“3550”提速為“2345”,不動產登記由常規情況下3小時辦結壓縮到30分鐘辦結。大力推進國地稅合作。選擇戶籍管理、注銷清算、稅費代征、信息共享等密切關系納稅人體驗的涉稅業務,務實推進前臺融合服務和后臺聯動處理;成立國地稅個體聯合征管辦公室,合署辦公、聯合執法,讓納稅人“少跑腿、少找人、進一個門、辦成兩家事”,讓納稅服務“更有感”。 高質量推進依法治稅,讓稅收執法更規范。加強稅收風險管理。統籌抓好中高風險任務推送,有序開展風險應對,不無故重復檢查,不無故打擾企業生產經營。加強稅收執法監督。完善依法治稅考核,強化依法行政工作質量的日常監控;采取措施規范國地稅聯辦業務,平衡兼顧好雙方的流程要求和執法尺度;有效組織執法督察,促進執法公平公正。加強依法治稅創建。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有計劃、高質量地落實創建任務和要求,2017年順利創成省級法治文化示范點和江蘇地稅系統法治基地。 高質量解決涉稅難題,讓助力發展更有感。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由行政主導型服務轉向需求主導型服務,借助“走千家稅戶、解涉稅難題”和滿意度調查活動,問需、問計于納稅人,共收集問題37條,解決19條,征集建議27條,落實到位16條,相關措施被省委“江蘇大走訪”微信公眾號報道。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針對“營改增”后有關鄉鎮個體開票只交國稅不交地稅的情況,頂住壓力,多方協調,依法處置,將個體開票納稅秩序轉入了正常軌道,基本解決了個體稅收失序失范的難題,有效降低了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稅收風險。樹立強烈的擔當意識。依法保護企業家精神,對企業在兼并重組、資本運作、科技創新過程中遇到了稅收執法問題和政策服務需求,不回避、不推諉,做到迅速響應、認真研究、敢于負責、有效解決,不讓企業的轉型發展受困于政策和執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