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王敏 林偉)隨著國內生態建設力度的加大加快,草坪的需求量不斷增加,“草坪經濟”大有可為。根思鄉根思村草坪種植戶馮傳山就初步嘗到了甜頭。 一大早,根思鄉根思村的草皮種植基地上一片忙碌,老板馮傳山正和村民們一起,將剛切割好的草皮捆扎打包,準備下午裝車運往浙江。進入春季以來,這批草坪相繼成熟,眼下正是馮傳山的草坪種植基地最忙碌的時候。 今年38歲的馮傳山之前一直在外打工,2年前,由于考慮到家庭負擔比較重,轉型準備自己創業。2016年下半年,馮傳山經多方打聽,來到根思鄉根思村尋找草坪生產基地。馮傳山投資60余萬元,流轉土地230畝,進行百慕大、霍林草、馬尼拉3種綠化植被的嘗試性種植。 草皮種植“三分種、七分養”。灌溉施肥、噴藥除蟲、清除雜草,每一項工作馮傳山都精心管理,確保了草皮的“茁壯成長”。馮傳山介紹,隨著國內生態建設力度的加大加快,草坪的需求量也在增加。百慕大和霍林草上市的時候,每平方米可以賣到7元左右,管理得好每年可以種3茬,畝收益相當可觀。 目前,馮傳山對草皮種植的前景充滿信心。今年下半年他計劃發展附近區域的銷售業務以減少運輸成本。同時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種植運動場專用草皮,向高端邁進。 編后: 眼下,各地都在探索農業供給側改革。如何改?如何破題?根思鄉根思村種植戶馮傳山“草坪經濟”給我們有益的啟示。找準市場需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無中生有、轉型升級,這是“草坪經濟”的成功之道,也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結果。希望各地多一些探索,涌現出更多的馮傳山式的新型職業農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