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段圣呈)2017年,我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嚴格落實責任,積極創新舉措,全市脫貧致富奔小康進程穩步推進。
在新街鎮野肖村,王東進正忙著顛勺炒菜,村公共服務中心旁的農家樂就是他開辦的。隔壁村的李大嬸80大壽,15桌壽宴就由他包辦,這兩天他就一直忙著配菜、做菜。2015年,在城區做了近20年廚師的王東進回到野肖村老家,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400平米的農家樂。兩年忙下來,王東進說,現在可比打工有意思多了。
過去,野肖村的窮在黃橋老區出了名。因為交通閉塞,長期陷入發展困局。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前,野肖村集體收入不足2萬元。脫貧不能“等、靠、要”,關鍵還得靠自己。2017年,新街鎮野肖村動作頻頻:組建招商小組,籌建標準廠房,啟動電子商務、物流、設施大棚等項目……2017年野肖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40.3萬元。目前,村里正在積極與無錫江南大學對接,爭取向江南大學配送雞蛋和大米,預計電商公司2018年能上繳村集體15萬元。
近年來,我市把黃橋老區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戰場,打響新時期“黃橋決戰”,研究制定了全市“脫貧致富奔小康”專項考核辦法。實行“市領導掛鉤幫扶到鎮,部門單位和園區(企業)掛鉤幫扶到村,黨員干部掛鉤幫扶到戶,全社會動員參與”的掛鉤幫扶機制。同時,強化經濟薄弱村自我發展主體責任,建立村級增收和村干部報酬掛鉤考核機制,組織開展農村集體收入排查工作,加強資產資源發包管理,指導鎮村做好資源增收文章;另一方面,強化黨委政府、部門企業的幫扶責任,積極整合各類扶貧資金,以鎮為單位落實村集體增收項目。2017年,省市財政補助項目資金近4000萬元,全市幫扶企業累計投入資金746萬元,96個掛扶部門投入幫扶資金1752.91萬元。30個省級試點村增收項目按實施方案有序推進。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是小康的主體,在黃橋老區脫貧攻堅奔小康的征程中,老區鄉鎮因戶制宜制定脫貧方案、落實扶持單位,讓貧困戶在小康路上邁得開步、跟得上隊。今年68歲的顧文龍是黃橋鎮東顧村9組人,自小雙腿殘疾,多年來,一直和老伴以種田為生,生活來源單一。去年,顧文龍尋思著搞養殖,村里了解情況后,立即給他發放了增收資金,經過一年的發展,養殖效益有了起色,日子過得也比以前好得多。
扶貧攻堅政策,猶如春風喚醒了貧困群眾心底的希望,也激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激情。2017年,全市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累計脫貧12122人,經濟薄弱村累計脫貧142個,脫貧率分別達66.7%、5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