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江 徐磊)張橋鎮薛莊村以村集體籌集資金,村民自愿加入的模式成立農機合作社,探索出適合當地糧食生產機械化的新路子,調動村民種糧積極性。短短幾年時間,帶動了村民致富,村容村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春節期間,村民薛軍一直忙得熱火朝天,門前的河溝,魚躍人歡。鰱魚,草魚,鳊魚,堆成了小山。盡管水溫很低,可忙著捕魚的薛軍卻絲毫不覺得冷。 薛軍承包的這個魚塘,前幾年是還是一條臭水溝。從當時薛軍拍攝的照片上可以看到,河道里長滿了蘆葦,到處是黑色的淤泥。2014年,薛莊村整治環境,花了幾個月時間,將這條臭水溝變成了清澈的河流。在水溝的附近,還有一片二十多畝的荒地,在村里幫助下,薛軍重新進行了復墾,辦起了家庭農場,年收入近十萬元。 長期以來薛莊村工業基礎薄弱,高效農業發展滯后,村民們都是靠著稻麥兩熟維持生計。為了改變村里的落后面貌,2013年份,村集體想法設法籌集資金,利用農機優惠政策,一次性購置了十多臺大型農機。不少村民也搖身一變,成了農機合作社的農機手。 有了農機做保障,合作社每年可獲得三十多萬元純收入,村里將部分收益投入到了基礎設施的建設上。路道渠道拓寬改造,還新建了文化廣場和衛生服務站。綠樹掩映下,寬敞的水泥路干凈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如今,薛莊村老照片上的荒地已經全部變成了良田,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享受到便捷優惠的農機服務,種糧的收入也得到了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