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實績盤點
1.推進城鄉居民增收,新增城鎮就業1.1萬人、創業1萬人以上,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3000人以上。構建電子商務“市級平臺+鄉鎮服務站+村居服務點”三級運營服務網絡,建成市級電商運營中心。
完成情況:新增城鎮就業、創業、轉移農村勞動力16073人、15511人和4760人。建成市級電商服務中心,新建鎮村電商服務站60個,“市級平臺+鄉鎮服務站+村居服務點”三級運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
2.推進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100公里,新建改造農橋165座;疏浚整治村莊河道400條。
完成情況: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101.5公里,新建改造農橋165座,完成村莊河道整治424條。
3.推進老城區環境提升和功能完善,實施5個棚戶區、5個城中村、5個老小區改造,整治9個社區內部分背后街巷。新增公共停車位1200個以上。升級改造2家集貿市場。
完成情況:完成5個棚戶區改造項目拆遷簽約工作和4個城中村改造任務,西郊社區改造完成工程量的80%。完成6個老小區改造和9個社區內背后街巷整治工程。新增停車位1510個。完成2家集貿市場升級改造,并投入使用。
4.推進物業管理水平提升,所有無物管老舊小區實施準物業管理;有物管小區建立業主委員會或物業管理委員會,覆蓋面達60%;實施物業管理分級服務達標評比,打造各類樣板小區8個;全面落實住宅電梯管護責任。
完成情況:無物管老舊小區準物業管理基本實現全覆蓋,14個有物管小區成立業主委員會或物業管理委員會,覆蓋面達60%;打造各類物業管理樣板小區8個。全面落實住宅電梯管護責任,全市電梯安全平穩可控。
5.推進綠色家園建設,啟動“雙水”濱河景觀建設,實施如泰運河北側羌溪橋至文江橋、羌溪河西側澄江路至陽江路、羌溪南路東側風光帶項目;建成香榭湖公園、龍河灣公園,新建改造城市游園、綠地9個;新增城市綠化100萬平方米、成片造林3000畝,新創森林生態示范村30個。
完成情況:高標準開展“雙水”濱河景觀設計,如泰運河北側羌溪橋至文江橋、羌溪河西側澄江路至陽江路、羌溪南路東側風光帶項目有序推進,如泰運河北側風光帶先導段基本建成。香榭湖公園、龍河灣公園建成開放,完成8個城市游園、1個綠地項目建設。新增綠化面積100萬平方米、造林面積5455.2畝,新創森林生態示范村31個。
6.推進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啟動濱江生態走廊建設,恢復生態岸線2公里以上;實施工業廢氣整治,完成29家以上企業廢氣深度整治任務;實施黃橋鎮南沙社區耕地土壤修復治理工程;強化農業面源治理,全面完成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污染治理,整治非規模畜禽養殖村10個。
完成情況:建成濱江生態走廊虹橋新城先導段,恢復生態岸線2.1公里。完成30家企業廢氣深度整治任務。完成黃橋鎮南沙社區耕地土壤修復工程一標段。整治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305家、非規模畜禽養殖村10個。
7.推進底線民生保障提升,實施精準扶貧,新一輪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脫貧率在60%以上;做好尿毒癥、白血病、重性精神病三類特殊病種符合醫療救助條件對象的“救急難”工作。
完成情況:扎實推進陽光扶貧、精準扶貧,新一輪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脫貧率達67.7%。出臺尿毒癥、白血病、重性精神病三類特殊病種“救急難”政策,救助標準全面提高,救助比例提高至100%。
8.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條件改善,開工建設市新中醫院、婦幼保健院和人民醫院新區分院二期工程,建成市二院新院;完成4個鄉鎮衛生院和50個村衛生室提升工程;新建改建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26個。
完成情況:市新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建設全面啟動,人民醫院新區分院建成投運。市二院新院項目輔助配套工程因中標方未能履約,經協調竣工時間延至2018年3月底。完成4家鄉鎮衛生院建設任務和50個村衛生室提升工程。實施標準化居家養老建設項目34個。
9.組織開展420場文化惠民演出,整合建設村(居)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00家。
完成情況:組織開展文化惠民演出420場,完成100個村(居)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
10.均衡布局城區慢行步道,確保建成10公里以上。
完成情況:完成龍河灣公園、香榭湖公園、羽惠河西側綠帶等11公里慢行步道建設。
2018年實事出爐
1.開工建設育紅幼兒園文江校區、實驗初中澄江校區,推進新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建設,主體工程均實現封頂。
2.新增創業1萬人以上、城鎮就業1.2萬人,提供5000人次免費技能培訓,創建省級創業型鄉鎮(街道)、園區、村(社區)6個、2個和85個。
3.低保標準再提高,實現城鄉一體化,城鄉低保標準均達到630元/人/月。做好殘疾孤兒和低保對象中重度失能老人、重度失能在鄉優撫對象等困難群體的護理救助工作。落實教育醫療扶貧政策,實現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教育資助全覆蓋。為2.4萬低收入人口購買健康扶貧商業保險。
4.啟動建設濟川街道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新建或改擴建標準化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6個,建成鄉鎮(街道)殘疾人之家14個、社區殘疾人之家2個。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服務覆蓋率35%以上,重點人群簽約服務覆蓋率65%以上。
5.整治改造2個棚戶區、6個老小區、13個社區背后街巷。改造提升8個村(居)內15個地塊,實現城市建成區城中村標準化改造全覆蓋。城區所有無批發功能農貿市場全面升級改造,推行星級化管理。集中整治城區6條主干道,緩解交通擁堵。在城區部分學校、醫院和商業中心等繁華地段周邊地塊新增停車位1500個。新辟城區公交線路1條。
6.新建、維修農村干河橋梁15座,建設省級農橋130座,改建農村公路橋梁5座。改建農村道路6公里,大中修農村道路30公里。
7.建成東郊森林公園、羽惠河公園,新建改造游園綠地6個,新增慢行步道10公里、城鄉健身網點50個。完成濱江生態走廊主體工程,建成江廣高速泰興段綠色通道。新增成片造林3000畝,新創森林生態示范村30個。
8.實施村莊“活水”工程,拆壩改涵1000座以上,疏浚整治莊河400條,提升村莊河網水系引排蓄能力和水生態環境質量。
9.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券”,送戲下鄉420場。整合建設村(居)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40家,完成市民文化活動中心主體工程,建成城市社區文化活動中心1家。
10.發放20萬張集公共交通和公共醫療結算等功能于一體的“市民卡”,提供“一卡多用”高效、便捷、惠民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