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武平 張婧)泰興經濟開發區圍繞做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公共管廊,實現企業內部、企業之間和區域內部的原料產品三大循環,達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 這兩天,在泰興經濟開發區,工人們正在加緊鋪設公共管廊。據了解,該管廊位于泰興經濟開發區院士路,全長1300米,建設規模為四米斷面三層結構,主要為新建設的紅寶麗、怡達、博特等企業服務,7月份開工,預計春節前完工。 總投資20億元的博特新材料公司,是國內混凝土外加劑行業產研實力最強、市場占有率最大龍頭骨干企業。公司投產后,每天需要的蒸汽在50噸左右,為了能夠盡快投產,在泰興經濟開發區的協調下,公司從廠區的西邊接通了管線。目前廠區東邊的管廊即將鋪設到位,屆時將進一步降低企業的運行成本。 行走在泰興經濟開發區,滿眼都是管道。30多公里管廊里有區內企業需要的水管、蒸氣、氯氣等10多條支管。園區已有80多家企業實現了統一供熱、供電、供水、供氣和廢水處理。142家企業間通過這條管廊實現了互為原料、隔墻供應、管道傳輸。 在經濟開發區,循環經濟不僅僅體現在企業內部,還體現在企業之間和產業鏈上,形成了粗苯深加工相關產業鏈、氯乙烯產業鏈、丙烯酸產業鏈以及環氧氯丙烷環氧乙烷產業鏈,相關產品和關聯企業的高度集聚,實現了企業之間的中循環、區域內部的大循環,形成了具有泰興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如今的泰興經濟開發區,產業鏈、循環發展已成為招商的一張靚麗名片,德國林德集團工業氣體項目、日本森田化學工業株式會社、紅寶麗、怡達、長園華盛等一批產業關聯度高、投資體量大、稅收貢獻大的好項目紛紛落戶園區,助推園區向循環化、綠色化、國際化、高端化的國家級開發區邁進。 小小的管廊,背后是生態綠色循環發展的大理念和務實舉措。面對資源和環境的雙重壓力,泰興經濟開發區主動作為,聚焦創新轉型、綠色發展、能級提升“三大主題”,走出了一條科技引領轉型、創新推動升級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