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燕麗娟 通訊員 顧康康)日前,在古溪鎮“殘疾人之家”的工作室,空調開著,電燈亮著。該鎮顧莊村錢橋五組的孫小從坐在輪椅上,人稍比桌子高。“現在雖是隆冬季節,但我們在這么好條件的工作室,輕松地進行手工操作,還能賺錢,真虧了市紀委和古溪鎮群眾工作隊。”孫小從和同伴們感嘆著,手中的活兒并沒有停。
孫小從今年49歲,因孩提時患脊椎炎未及時治療,致終身殘疾。只有1.2米高的他,除了睡覺,其它時間都躺在輪椅上,上下輪椅總要人抱著,就更不要說外出工作了,可是去年,他還真找到了工作。
去年,古溪群眾工作隊在進村入戶時,了解到一些殘疾人有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的意愿。工作隊隊員們感到,幫殘疾人建起一個“家”,讓他們也有工作成了當務之急的事,隨即開動了腦筋。
時任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的錢宏琦在古溪鎮村組開展調研工作,了解到古溪群眾工作隊的打算時,立馬表示贊許,并協調做工作。很快,建“殘疾人之家”的手續到位,資金到位,殘疾人手工作業的業務也落實到位。
現在,古溪鎮“殘疾人之家”已有15位成員,他們年齡最大的近70歲,最小的19歲。今年19的陸月星,1歲時患急性腦炎,因治療不及時成為智障兒,平時吃飯、玩耍、睡覺成了他的生活規律,被評定為二級殘。陸月星的家庭也很困難,88歲的奶奶身患癌癥,母親身體也不好,在家服侍奶奶和妹妹上學,而父親憑打零工賺錢養家。
古溪鎮建起了“殘疾人之家”后,每天吃完早飯,陸月星就會用遲鈍的語言對媽媽說:“媽媽,送我去上班吧,時間到了。”在這里,陸月星和其他同伴一樣,只需把幾個小零件拼湊到一起就行了,沒有人催他們,也沒有工作定額。顧莊村錢橋五組69歲的耳背老人周愛平告訴記者,他們每人每星期可休息兩天,正常一天可以有一二十元的收入。
“我們到這里,條件很好,什么心思不要擔,我們有了工作,也有了自己的家,掙錢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也能自食其力了。”腿部殘疾的顧愛娟自豪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