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燕麗娟 通訊員 曉黎)人們在遇到麻煩時,常會想到一句俗語:“有困難找警察。”而在古溪鎮野芹村,“有困難找支部”成了全體村民的共識。 野芹村由原來的桃園、野芹、濫潮河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總人口4200人,共28個村民小組。合并之初,全村工業幾乎為零,村民們只能靠自己手中的一畝幾分地“死種田”,沒有什么出路。 經過十多年的打拼,現在的野芹村已讓人刮目相看。至目前,村內有各類企業15家,2016年工業總產值達8000萬元,利稅超800萬元。村內企業能生產出高檔家具、五金、服裝等。野芹村還結合自身實際,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現有高效農業園區面積1500畝,養魚、養豬、養禽專業大戶110戶,年上市生豬2萬多頭,被譽為“魚米之鄉”“生豬之鄉”“銀杏之鄉”。 時代在前進,村貌在變化,但是野芹村還有107戶低收入農戶,共108人,這些都是病殘、無技術人員或孤寡老人,這群弱勢群體成了該村黨總支每個成員心中忘不了的牽掛和傷痛,也促使村黨總支下定決心,要讓這部分家庭和全村人民一樣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近幾年來,村干部時刻把這群人放在心上。2017年5月份,濫潮河九組村民何桂年老人在做晚飯時,不慎將燃草落地,引燒鍋房內草堆,瞬間熊熊大火燃燒了整間屋子,家具、房子毀于一旦。盡管村民們都到場救火,但也無濟于事。今年81歲的何桂年,患有間隙性癡呆;47歲的兒子焦永紅,自出生就是一個智障兒。房子燒了,家沒了,母子倆在樹下縮成一團。聞訊趕到的村黨總支委員、村委會主任刁佳峰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組織村民們清理火場,安排鄉親們為何桂年、焦永紅母子準備吃飯睡覺的地方。 第二天,村黨總支書記何濱召開全體村組干部中心戶長會,發動每人捐款200元,并帶隊到濫潮河七、八、九三個組為其家庭募捐,很快,善款湊齊了。村委會又找來了瓦匠、木匠,動員了十幾位鄉親來何桂年家義務勞動。20多天時間里,最高氣溫達40℃,大家硬是幫助該家庭建好了新房。有了吃飯睡覺的地方,平時很少說話的焦永紅結結巴巴地說:“我感謝共產黨,感謝村干部。” 在野芹村,每位村干部口袋里都有一本小冊子,每位村干部必須幫扶3戶貧困家庭,限期脫貧。幫扶可以通過多門路、多渠道,可以送技術、幫項目,也可以捐款,如果自己實力有限,可以請能人、請上級、請老板來共同幫扶。野芹八組的黃玉貴夫婦倆都70多歲了,而且老兩口都患有腿殘,活動不方便,該村黨總支副書記劉永忠負責幫扶該家庭。2017年10月份,他幫黃玉貴抓了400只小雞,由夫婦倆飼養,春節前可以上市,老夫婦倆就可以過一個滋潤的春節。桃園七組的何承友夫婦倆也70多歲,妻子中風,村干部何云負責幫扶該戶。何云多次與何承友溝通后,去年下半年為老兩口送去兩只母羊,老兩口非常高興,把它們當子女養。現在兩只羊長得很健壯,馬上就可以配種了,這樣,該家庭就有了一棵“搖錢樹”。何承友告訴鄉親們:“我無法表達對村支部的感激,只能用實際行動報答他們,早日脫貧。” 在野芹村,這樣的事例很多,哪一家少衣、哪一家缺錢,村干部們都放在心中,時刻準備著。“只有幫助他們早日脫離苦海,讓他們真正過上幸福的生活,與大家一個水平線,才能算脫貧。”何濱常常這樣告誡大家,“2016年已有36戶脫貧,2017年有38戶脫貧,還有30多戶不脫貧,就是我們沒有盡到責任。” 去年以來,野芹村村干部人均已捐款1200多元,發動能人、老板和村民們捐助達十幾萬元,全部用于幫扶弱勢群體。野芹村的村民們處處時時心中暖洋洋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