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冰 通訊員 李桂榮 顧云涌)在古溪鎮顧莊村,松楊三組的汪正蘭可謂大名鼎鼎,雖已年過半百,但做家務、種田樣樣在行。更難能可貴的是,1999年底,她又創辦了機械配件廠,為周邊一百多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
家庭小作坊作出“大文章”
建廠初期,企業只是辦在自己家院中,說是企業,實質上是一個小作坊,設備簡陋,幾個臺凳,加上榔頭、鍾子,敲敲打打,再加上交通不便,企業在艱難中成長。
汪正蘭辦廠的初衷是找一點事做,體現人生價值,能讓鄉鄰們和她一樣有事做,能賺錢,與鄉親們共同富裕。
經過18年來的苦心經營和打拼,工廠有了長足的發展,現在已進駐古溪鎮工業聚集區,擁有16.5畝的廠區,3500平米的廠房,工廠生產臺式漆線脫線機、脫漆機、纖維脫漆輪及配件,產品成了海爾、美的、格力等著名企業的指定供應商。
辦企業前,汪正蘭也當過工人,深知工人的艱辛。汪正蘭告訴記者,辦廠初期,跑單、生產、管理,千辛萬苦,即使如此,她卻一直思考著,村民們有地要種,上班不容易,如果把鄉親們招來上班,既能照顧家庭,又能賺一份工錢,自己還能輕松不少。
從那時起,汪正蘭反復思考著對鄉親們的培訓問題。說干就干,她組織種田的大媽、大娘、大嫂參加學習培訓,她們白天下地,汪正蘭就晚上組織學習,晴天她們忙,她就利用雨天讓她們學知識、學文化、學技術、學操作。一開始,鄉親們是看在汪正蘭的面上怕過不去而應付了事,敷敷衍衍,后來經過她的培訓、示范,大伙的勁頭也上來了,覺得邊種田邊加工賺錢有奔頭。
當時,汪正蘭創辦的企業產品基本是臺式包漆線、脫漆機、脫漆輪,全是人工操作,鄉親們認為可以帶回去做工,但又心存顧慮,當時試探著問:“我們功夫忙,有家務,能不能把原料拿回家做?”汪正蘭爽快地回答:“可以。”
汪正蘭的丈夫顧紅全一直擔任村干部,后來調到鎮上,基本沒空過問家中的事,廠里的事更是無遐顧及。汪正蘭白天出差走訪客戶,晚上與鄉親們、姐妹們研究產品質量,攻克技術難關,指導鄉親們操作。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該廠生產的“鋼絲脫漆輪”填補了國內空白,成為一家國有大型企業的配套產品。功夫不負苦心人,漫長的18年,企業發展了,鄉親們富裕了。
村民點贊“家門口賺錢”
多年來,汪正蘭始終堅持“工廠+家庭+加工點”的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她本人是辛苦了,但鄉親們更自由、更方便了。
汪正蘭的企業,本部僅有工人20多人,而拿原料回家生產的加工點有20多個,有近百人在家搞加工,拿工資。
在企業發展中,汪正蘭還堅持一個原則,工資不拖欠,加工費隨時結隨時兌現。“鄉親們賺錢不容易,又要種田,又要帶孩子,忙里偷閑賺點錢補貼家用,我就把利潤空間最大地留給她們。”汪正蘭說,現在,有的加工點一年下來收入三四萬元,有的家庭一天只做幾個小時,做做停停的,也能收入一兩萬元。
離廠較遠的汪統明、楊桂英都60開外了,子女在外打工,老夫妻倆還要照顧老人,他們總感覺還有空余時間,沒事做可惜,得知汪正蘭廠里有產品可以拿回去加工,他們非常高興,聯系上了她。現在,老兩口每個月都有近兩千元的收入。
今年,工廠為在廠工人和家庭加工點發放工資和加工費預計將達一百萬元。目前該廠正與安徽一家外貿公司合作,生產太陽能專用清洗刷,并簽訂了出口銷售合同,拓展國外客戶。
正是憑著這股熱心和認真勁,汪正蘭已連續三屆當選泰興市人大代表。她的工廠也先后被授予“泰州市巾幗來料加工示范基地”“江蘇省巾幗來料加工示范基地”。今年,該廠榮獲“泰興市巾幗創業創新大賽”三等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