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蔣凱)前不久,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至今年年底,我市將有天星、南沙、蔣華、南新、常周等5家非建制鎮衛生院完成“醫養融合”轉型,為破解“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困局開出了“良方”。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是每個老年人最樸素的愿望,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意。隨著我國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老年人對醫療和養老的需求日益增加。怎樣建設好養老服務體系,提升養老服務水平,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是當前需要直面和重視的問題。 在“四二一”式家庭結構中,“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游”“百行孝為先”這種養老模式難以為繼。同時,伴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老年人對專業醫療護理的需求越來越大。 養老院看不了病、醫院養不了老,這一雙重矛盾一直困擾著老人及其家屬。家庭養護以及養老院的護理水平和醫治條件又相對有限,老人患病后,不得不到醫院救治。其結果是醫院人滿為患,一“床”難求。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今年以來,我市科學統籌養老和衛生兩方面的資源,將“醫養融合”機構設置納入“十三五”衛計事業發展專項規劃加以實施,積極探索由衛生院托管、政府舉辦的養老機構,推動衛生院從單一的疾病診療模式向“醫養融合”模式轉變,實現醫療、護理、康復、健康教育、慢病托老、臨終關懷等六位一體。 實踐證明,“醫養融合”既能解決老人的醫療問題,又能解決養老問題,可謂一舉兩得、民生所需。另外,“醫養融合”也能夠讓更多老年人愿意入住養老院,這也有助于養老事業的發展。 “醫養融合”既要醫還要養,要讓老年人醫得起養得好,就要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讓條件不同的老人自由選擇,滿足老人的不同需求。同時,政府應在資金投入和政策優惠等方面進行扶持,使“醫養融合”不斷完善和發展,讓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利和關愛。 其實,“醫養融合”不僅是解決養老問題的一大創舉,同時,也是基層衛生院“突圍”發展的一條出路,而且,也只有“突圍”成功,這一模式才能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