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武平 蔣勝 張秋瑾)接長加粗產業鏈,加快形成區域性競爭優勢,促進企業集群抱團發展。近年來,市農產品加工園區緊緊圍繞“農”字特色做文章,打造農產品上下游產業鏈,精耕細作,讓每一類農副產品都能循環加工,保值增值。 泰興是全國“生豬之鄉”,年均出欄生豬113萬頭,是國家農業部確定的“生豬調出大縣”。這里是國家級姜曲海保種場,是江蘇百匯的保種場之一。全封閉、工廠化流水線生產,現存欄性能優良的姜曲海種豬120頭、蘇姜種豬400頭,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商品肉豬10萬頭。在百匯農發,記者見識了專業化的生豬加工。在這里,一頭豬分割出了200多個副產品。 正是看中豬血、豬皮原料,江蘇永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泰興市平順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相繼落戶園區。永盛生物科技成立于2012年,公司以豬血為原料,投資1億元,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動物蛋白噴霧干燥技術,加工血漿蛋白粉、血球蛋白粉,年產血漿蛋白粉3000噸、血球蛋白粉10000噸,產品供不應求。 永盛生物科技生產的血漿蛋白和血球蛋白,為江蘇九鼎飼料有限公司提供了充足的飼料添加劑。公司由國家大型農業產業化集團公司——湖南九鼎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1.5億元,以畜禽飼料研發生產銷售為主,同時兼營獸藥銷售、養殖智能化設備,年經營規模6億元以上。這條圍繞生豬前伸后延的產業鏈,聚集了園區5家生豬屠宰加工上下游企業,“串”起了一條具有園區特色的產業鏈條。 飛過了九鼎飼料,我們來到了江蘇菇本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條產業鏈清晰可見。公司為從事真菌生產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農業龍頭企業,主導產品為白玉菇、鹿茸菇。其中,鹿茸菇產量為國內最大。我們現在看到的菇房是江蘇菇本堂的生育房,高18層,儲存10萬瓶栽培料,一個月后,這個生育房就能出20噸的蘑菇。 蘑菇采摘完成后,大量的培養料被運輸到附近的江蘇洋宇,加工成有機肥。由菇本堂往東1000米,就到了江蘇宇辰面粉。這里生產優質面粉19萬噸、掛面9880噸,銷售收入5.3億元,利稅1800萬。糧食副產品又進入園區循環利用、不斷增值。 這兩條產業鏈使園區的企業實現了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副產品在這里變廢為寶、點石成金,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關聯企業集聚發展,特色更特,優勢更優。 “為了發展抓項目,圍繞轉型抓項目,聚焦富民抓項目,求真務實抓項目”,市農產品園區正一步步實現著振興泰興東北部經濟發展、持續推進富民增收的責任擔當,越來越多的農民華麗轉身變為產業工人,共享發展帶來的紅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