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古鎮黃橋旅游業風生水起。古鎮的悠久歷史,讓人流連;古鎮的紅色資源,得天獨厚。那么,黃橋的旅游與其他旅游勝地,究竟有些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黃橋,感悟文化滋潤慢生活。 黃橋古稱“永豐里”,意味永遠豐收。一方水土一方人,豐沃的水土孕育了璀璨人文。太陽起身的時候,黃橋街上已是人聲鼎沸,熙熙攘攘。制作燒餅的師傅依然忙得熱火朝天。燒餅出爐,色澤蟹紅,不焦不糊。熱乎乎的燒餅便趕在每天七八點鐘,為黃橋人準備上精致的早點。偉人毛澤東也稱贊“黃橋燒餅好出名的”。漫步黃橋,百年老店黃橋美味鮮,美味誘人,讓你一步一回首;祁巷八大碗,地方小吃,登上了舌尖上的江蘇。美食養人,不禁讓人感恩大自然的饋贈,祖先的智慧與靈巧。 云朵漂泊,窗外繁花似錦,滴水屋檐下的古街道人去又來。這里,原汁原味地保留了明清以來的歷史風貌。踏入地質學家丁文江故里,親眼閱讀這位“百科全書”的丁博士,目睹泰興神童的風采,留學英日,以一人之脊梁撐起了中國地質學科的奠基事業。打開“江北第一祠”何氏宗祠的大門,雖歷盡滄桑,但風骨猶存,4進士,10名舉人,30名貢生,300名秀才從這里走出,何氏族風留存至今,影響了世世代代黃橋人,何氏家范十則,如今已成為清華大學的課堂教案。游走于辛亥革命英雄,抗戰功臣朱履先的中將府邸,屋中器物琳瑯滿目,更是見證著先生傳奇的一生。裕泰和茶葉店中,一杯青茗三兩好友,悠悠古箏,余音繞梁,體驗著一份古樸與清雅。為了實施“文化養心”工程,近年來,黃橋先后修復開放了韓秋巖故居、永豐客棧、福慧禪寺、王家巷圈門等古建筑。這里的尋常巷陌,塊磚片瓦都是故事,青石板路上,每一個腳步都值得聆聽。 黃橋,又是一個綠色的世界。行走在這里,總能聽到清脆的風鈴聲,讓人不由得不放慢了腳步。街道綠化、河道景觀、街心花園,處處花團錦簇,四季景色常在。這幾年,黃橋大力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成為周邊地區的“后花園”。小南湖獲國家3A級風景區,祁巷村成為“中國美麗鄉村”、“江蘇省特色景觀旅游名村”、“江蘇省四星級鄉村旅游點”,并成為省首批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試點單位。“綠色養生”,從理念變成了現實,天然氧吧,讓黃橋人添了份福氣。 上午9時,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新館剛剛敞開大門,就迎來了一批批前來旅游的客人。1940年,震驚中外的“黃橋決戰”打響,黃橋人民踴躍支援前線,為我軍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此,一曲黃橋燒餅歌唱響了大江南北。紅色補鈣,成為黃橋人獨特的精神營養。新四軍黃橋戰役紀念館成為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3A級旅游景區,列入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前來緬懷革命先烈的游客絡繹不絕,平均每天多達2000人次以上。 半個世紀前,有一幫子不識五線譜的黃橋居民,將自己的目光轉向了堪稱“樂器皇后”的小提琴。勤勞智慧的黃橋人,不干則已,一干卻干出了驚天動地的大名堂。今天,黃橋鎮密布200多家樂器廠,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小提琴從這里走向五洲四海。正如當下的黃橋正在敞開她的懷抱,尋覓天下知音,也正如當下的黃橋人,將致力打造出一個充滿特色的琴韻小鎮。 黃橋,這個充滿故事的千年古鎮,這個遍布希望的活力之城,正綻放出自己最美的姿態,在每一個走進黃橋人的心中,譜寫出最美妙的樂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