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國青 周偉 邱婧)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把綠色生態作為泰興的底色、本色,在全市大力實施10大類32項生態建設工程,精心打造沿江生態帶、生態涵養區、高品質綠色走廊和一批公園綠地,加快構建“1+1+4+N”生態格局,努力把泰興打造成長江生態大走廊上的一張綠色名片。 鼓樓北路西側、龍河路南側綠地項目是我市今年重點實施的街頭公共綠地項目之一,現場的景觀效果已經初步顯現。這處項目占地2.8萬平米,資金總投入421萬元。園林綠化部門重點打造了入口景墻、路邊花帶、陽光草坪、健康步道、特色木棧道等主題景觀,并通過蜿蜒的園路進行連通。綠地內苗木品種豐富,共栽植各類喬灌木品種共52個。目前,工程已進入掃尾階段,有望本月底建成對市民開放。 濟川北路東側、銀杏路北側游園位于城市東北片區,占地1.18萬平米,資金總投入353萬元,目前也在緊張建設當中。現場施工負責人劉蘇揚介紹,目前,已完成整個工程量的60%,所有的土建施工結束后,將進行剩余的綠化栽植,力爭11月底建成開園。另外,園林綠化部門將圍繞原有水系,打造城市濱河景觀,園里栽植大規格的喬灌木,營造林下休閑空間,同時還將配套建設親水平臺、景觀燈、停車場等設施,項目建成后,將填補周邊游園綠地的空白,方便市民休閑娛樂。 今年4月份,我市出臺生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啟動10大類32項生態工程建設,精心打造沿江生態帶、生態涵養區、高品質綠色走廊和一批公園綠地,加快構建“1+1+4+N”生態格局。其中“N”指的是一批公園綠地。近三年來,我市以滿足市民15分鐘休閑圈需求為目標,堅持“規劃建綠、空地轉綠、見縫插綠”的工作思路,加大資金投入,共新增公園、游園、街旁綠地等公共綠地40多處。 作為十大生態工程之首的沿江生態帶工程也在加快實施中,我市將充分發揮岸線資源優勢和腹地空間優勢,挖掘潛力,加大投入,用不少于三分之一的岸線,建設濱江生態走廊,今年基本建成2公里先導段,明年全面推進。2019年上半年全面建成12公里長江生態廊道,精心繪就綠色自然的生態畫卷,形成獨具特色的大江風光。與此同時,沿江小化工的拆除工作也在緊鑼密鼓進行。泰興經濟開發區老A區集中著18家小化工企業,為解決小化工帶來的環境和安全生產等問題,泰興經濟開發區下大力氣淘汰關停區內小化工企業。經過開發區耐心細致地工作,玉峰染料等12家企業與開發區簽訂了關停拆除協議,目前,玉峰染料拆除工作接近尾聲。 以全國銀杏第一鎮——宣堡鎮為中心,精心建設一個連片的生態涵養區,這是“1+1+4+N”生態格局的重要內容。宣堡鎮擁有百年以上定植銀杏樹1.1萬株,鎮黨委政府將除了鎮區建成區外的區域,均列為生態紅線二級管控區,近年來投入3億元用于生態保護和建設,今年入選“全國森林文化小鎮”。目前,宣堡鎮正在編制全域生態旅游規劃,依托國家古銀杏公園,逐步加強生態旅游設施和項目建設,全力打造泰興生態涵養區和銀杏養生特色小鎮。 為打造高品質綠色走廊,我市以新334省道等4條國省道干線沿線為重點,在綠化帶上種植香樟、銀杏等景觀樹木,同時交替種植鳶尾等十多種開花植物,保證國省道沿線一年四季都有花景。目前,我市10大類32項生態工程建設正在全力推進,“1+1+4+N”生態格局正在加快形成。 當前,全市上下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1+3”重點功能區戰略部署,各項工作加快推進。新時代、新征程,需要我們以新面貌積極投身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中,努力將泰興打造成揚子江城市群親水親綠、宜居宜業的“后花園”,在致力打造全省生態經濟示范區上取得關鍵突破,實現更大作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