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ㄓ浾 李鑫 劉晶)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社會救助機制,創新思路、細化舉措,做到精準救助、兜底救助,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日前,濟川街道民政辦工作人員蔣磊來到張國山老人家,了解老人重度失能后的護理情況。張國山老人沒有子女,多年前由于雙眼失明出了意外,導致全身癱瘓,一直都是由侄子照顧。侄子全家照顧老人的善舉被大伙看在眼里,左鄰右舍無不稱贊。市政府出臺五保老人護理補貼政策后,工作人員第一時間上門幫助老人辦理好手續。 像張國山這樣的五保老人我市有100多名,他們得益于我市在全省的一項創新工作——重度失能農村五保對象護理補貼制度。 從去年7月1日起,對按照日常生活包括吃飯、穿衣、上下床、上廁所、走動、洗澡等六項內容衡量,經認定五到六項“做不了”,且常年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依賴他人護理的重度失能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提供護理服務的養老機構或護理人員發放護理補貼,護理補貼標準為每人每月800元。 針對因病、因災致貧的弱勢群體,我市出臺大病醫療救助政策,年度累計救助最高限額5萬元,不限病種、不設起付線。2016年出臺《泰興市城鄉困難居民臨時救助實施細則》,明確市、鎮兩級財政分別按照常住人口每人1元的標準配套臨時救助資金近240萬元,同時簡化申請臨時救助程序,方便了弱勢群體。 對于困境兒童,我市從2015年就出臺相關政策,從去年起擴大到對5大類19種類別的困境兒童實施分類施保,市財政拿出450萬元專項資金。去年成立了兒童福利院,專門解決孤兒去留問題。 五年來,我市大病醫療救助水平不斷提高,推進未成年人社會保護,關心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各類救助對象保障標準逐年增長。出臺“佑護萬家”自然災害惠民保險,以及尿毒癥、白血病、重性精神病等3種特殊病種醫療救助,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每年投入近2億元用于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城鄉低保等面,幫助兩萬人脫離低保,城鄉低保人數從3萬人下降到1.6萬余人,有效緩解了城鄉困難群眾吃飯、就醫等方面的經濟壓力。 編后:經過多年來的改革,我市社會救助制度從單項救助擴展到綜合救助,從城鄉分割救助發展到城鄉一體化,基本實現了整體轉型,一個面向全民的、開放性的綜合救助體系已經形成,可以最大限度地維護和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權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