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秦銀生 何軍 林偉)過去的五年,隨著土地的逐步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的逐漸增多,我市農業機械化水平越來越高,改變了過去以人工種田為主的歷史,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 日前,市錦泰家庭農場的農機機庫里,兩名機修人員正在檢修大型拖拉機。再過幾天,水稻將進入收割期,屆時機庫里的收割深翻機械就會發揮重要作用。 市錦泰家庭農場創辦于2014年年底,種植面積在4000畝左右。建場之初,由于農場沒有配備烘干機械,小麥收割期遭遇連續暴雨,導致第一年夏熟虧損嚴重。也就是在這一年水稻播種之后,市錦泰家庭農場加強了機械配套。兩年多時間內,市錦泰家庭農場投資五百多萬元配備各類農機機械六十多臺套,從作物的播種、田間管理、收割到土地的耕翻全程實現了機械化作業。 市江泰虹家庭農場是我市最早的家庭農場之一,2013年因為稻田養蟹,生產有機大米獲得國家農業部的獎勵,但由于沒有機庫,獎品東方紅拖拉機只好常年放置在農田邊。幾年時間里,市江泰虹家庭農場配齊了農田耕作機械,土地承包面積由過去的200畝,增加到現在的1000多畝,而勞動力使用量卻在逐步減少。 2013年到2017年,我市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超過52萬畝,新增家庭農場戶數近1500家,為農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市委、市政府因勢利導先后兩年拿出四千多萬元資助農機戶購買農機,建設機庫。市農機局局長朱熊介紹,五年來,全市新增大中型農機4039臺,農機總動力由52萬千瓦提高到62萬千瓦,農機化水平達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