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國青 蔣勝 張秋瑾 何軍)產業是園區的靈魂所在。近年來,虹橋工業園區立足自身稟賦,重點在“特”字上下工夫,圍繞產業方向招商選資,堅定不移地調結構、促轉型,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臨港物流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呈現出高于傳統產業的快速增長勢頭,園區的核心競爭力逐步增強。
空中俯瞰揚子鑫福造船公司,6條大型船舶正在建造。集裝箱船是揚子鑫福公司的主打產品,單體船舶長337米、寬48.2米,船底到甲板高27.2米,這是目前中國民營企業自主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對外出口最大集裝箱船。在造船業持續低迷的大形勢下,揚子鑫福造船公司憑著快人一拍的轉型升級舉措,一躍成為船舶制造企業排頭兵。公司總經理杜成忠介紹:“公司今年計劃開工10條船、192萬載重噸,計劃交船7條、152萬載重噸。目前為止已經交了5條、接近100萬載重噸。整個揚子鑫福目前手持訂單還是比較充足,有22條船,基本上已經排到2022年,約470萬載重噸。”
在虹橋工業園區,以揚子鑫福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加快集聚。揚虹進出口公司實質運行,一艘艘巨無霸從揚子鑫福船塢駛向世界各地,2017年上半年進出口超5000萬美元。虹橋園區加大對宏大特鋼、航天發展、圣美工程機械等高端裝備制造業培育力度,產業規模和優勢特色上取得新突破。一個個大項目相繼落戶,夯實了園區產業發展壯大的基礎,也激活了園區的集聚效應。高精超薄銅箔產品科技含量高,是電子工業關鍵性基礎材料。總投資11.5億元圣達高精超薄銅箔項目,主體廠房已經封頂,裝修工作和設備安裝同步進行。一期工程的16條生產線年底將投入運行。
新材料產業是虹橋工業園區重點發展的又一特色產業。近年來,園區特色產業加快集聚,聯泰納米材料、天成革業等一批大體量項目已在集結,形成了新材料產業集群。去年,天成革業擴大產能,新增了10條生產線,在北京、紹興、武漢、廣州、溫州等地建立了辦事處。同時加大技術研發,今年以來,已經有10多個新產品推向市場。
臨港物流是虹橋工業園區得天獨厚的優勢。園區瞄準國企、央企和上市公司,高位嫁接,物流產業從大進大出向有進優出轉變。近年來,園區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集聚工業新優勢。先后實施億元以上項目80個,其中,世界500強企業3家,全國民企500強2家。2016年,虹橋工業園區完成工業國稅開票銷售221億元,工商稅收收入7.93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2倍和2.3倍。
翻開中國及世界經濟版圖,大江大河,歷來是工業文明的重鎮。改革開放以來,一位鐵匠,硬是憑著“五千五萬”的韌勁,走上人民大會堂,摘取國家科技進步獎的桂冠;中丹集團靛藍產品,多年穩居世界第一的寶座。在智能制造、經濟新常態下,面臨綠色轉型的機遇與挑戰,虹橋人謀在高處,干在實處,砥礪前行,重構區域優勢與地理經濟的版圖。長江潮起,奔涌向前,唯有弄潮兒向潮頭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