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胡新芳 通訊員 周淵偉)“以前一直賦閑在家,生活也緊巴巴的。社區干部了解我的情況后,讓我參加培訓,現在我在農家樂后廚做得很不錯,每個月有近3000元的收入,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國慶黃金周期間,濟川街道府前社區居民王劉弟所在的農家樂生意火爆,她放棄了節假日,但用她的話說就是“這個班加得值!” 府前社區成立于2011年,地處市中心,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今年,社區發揮轄區內的文化特色,開展以“文昌府前街,德潤仙鶴灣”為特色的創建工作,充分利用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惠及民生,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幫助居民脫貧致富等方面初見成效。 就業培訓燃起居民新希望
府前社區人員復雜,一部分居民就業困難。在黨建工作中,社區將失業居民再就業納入工作重點。“我們積極發揮社區文化建設的特色,以文化惠民為理念,開展再就業培訓,讓失業居民掌握再就業技能,以便盡快走上工作崗位。”府前社區黨總支書記張榮林介紹,社區每年都會組織再就業的下崗職工開展3次左右的崗前培訓,內容涉及計算機操作、家政護理、手工編織、財務等崗前操作,有的甚至根據企業需要進行“訂單式”培訓,為企業輸送熟練操作工。據了解,今年以來,社區發放各類培訓宣傳資料200多份,接受勞動法規知識咨詢52人次,協助失業人員成功再就業27人次。社區出資組織自主創業的大中專畢業生、個體工商戶、下崗人員、低保戶等一起參加再就業培訓,激發了社區居民就業、創業的熱情,一大批王劉弟一樣的失業居民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特色工作室激發文化創新熱情 府前社區北鄰泰興中學,其前身是襟江書院,歷來是泰興人心目中的桑梓福地;西鄰仙鶴灣風光帶,內有文昌閣,歷史悠久。在濟川街道創建“一居一品”活動中,府前社區抓住社區周邊濃厚的文化氛圍,創建特色文化工作室,激發社區居民的文化創新熱情。 今年7月份,“王文焹藝術工作室”成功創建,成為社區書法愛好者交流的場所,每天都會吸引附近居民前來揮毫潑墨。“王文焵先生是我們社區很有藝術追求的文化名人。他愛好書法、根雕、國畫,多次發表根雕作品集和畫冊,創作百余件作品,多次入選省級和國家級展會并獲獎。”張榮林介紹,“王文焹藝術工作室”常年展示王文焹先生的作品,邀請王文焹現場揮毫和作畫,旨在拓展青少年藝術領域的視野,培養青少年的藝術興趣愛好,促進中老年藝術愛好者的交流切磋和學習進步。 傳統文化大放異彩,現代文化也在悄然扎根,府前社區依托社區內知名文化景點,打造了社區文化長廊,將社區內的泰興古廟、襟江書院等文化景點制作成宣傳畫,展示給社區居民觀看。此外,社區內還建設了一站式服務大廳、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等文化活動場所,為居民提供了文化休閑娛樂的堅強陣地。 志愿隊伍刷新文化惠民標桿
工作日的每天下午四點半,府前社區的“四點半課堂”會準時迎來一群可愛的孩子,他們是社區內的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家庭子女。放學后,孩子們在這里接受文化授課、宣傳教育、社科普及、興趣培養、游戲互動等,解決了孩子放學以后無處去、無人管等問題,也激發了孩子們的課后學習興趣。孩子們都說,社區的“四點半課堂”活動內容豐富,是他們的第二所學校。近年來,府前社區考慮到轄區內學區較多、文化氛圍濃厚的特點,全力打造了多支魅力文化志愿隊伍。 銀杏文化藝術研究會傳承泰興花鼓戲、杖頭木偶、泰興方言小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統藝術,為轄區居民帶來精彩的視聽盛宴;京劇聯誼社把京劇唱到社區、唱到小區,為社區居民提供了豐盛的文化大餐;健身、舞蹈、棋牌等文體活動中活躍著老年人的身影,弘揚文化傳統的同時,營造了老年人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圍……據悉,府前社區目前有社會組織28個,其中注冊6個,備案22個,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給居民文化生活提供便捷。 在文化惠民、富民的發展思路下,府前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活動空間大了,交流平臺多了,一項項文化惠民工程宛如一陣陣春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大幅提升,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空前高漲,文化惠民、富民的幸福感直抵百姓內心,居民們相信,他們的日子定會越過越紅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