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鑫 邱靜)這幾年,要說最熱的詞,當屬“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五年,我市也迎來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時機。在泰州“創業富民30條”、我市"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三年行動計劃"政策激勵和扶持下,我市產業形勢持續向好,創業主體增加,就業崗位增多,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 位于黃橋鎮樂器產業園內的華歌樂器,去年2月份開工建設,僅用一年不到的時間就建成投產。目前已經接到6000多只吉他訂單。樂器之鄉黃橋,號稱“中國提琴產業之都”,擁有各類樂器生產企業230多家,全鎮年產各類提琴產品70萬只。華歌樂器有限公司負責人殷鵬告訴記者,背靠“提琴之都”良好的發展態勢,殷鵬的創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殷志榮是黃橋鎮溪橋社區人。過去,在鳳靈樂器廠上班,一直做到了車間主任。2005年,他毅然放棄企業給予的高薪待遇,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殷志榮告訴記者,這一切都得益于黃橋鎮樂器產業的蓬勃發展。如今,隨著琴韻小鎮的開發,整個樂器產業鏈逐步形成,殷志榮的公司美音樂器乘勢而上,生產的木制吉他、小吉他、尤克里里、兒童吉他等產品遠銷國內外,全廠每年產值都在2400萬左右,發放工人工資七八十萬。 五年來,黃橋鎮樂器生產企業由40多家增長到90多家,樂器配件加工企業由50多家發展到現在的110多家,就業人數從9000多人擴大到2萬人,從5年之前平均年收入4萬多,到現在達到6萬元,從家庭作坊占多數,到現在形成了制作銷售、樂器文化等完整的產業鏈。2016年樂器產業全年國稅開票達到20.7億元,占到全鎮經濟總量的20%。黃橋樂器文化產業園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錢富民告訴記者,現在整個樂器產業鏈都比較完善,而且通過對樂器產業系統的規劃和科學的安排,做好人才的培育和創業富民各項平臺的建設,將使樂器文化產業成為黃橋鎮創業、就業的搖籃和致富百姓的聚寶盆。 今年,我市提出了“五大行動”,繪出三年富民增收路線圖,其中富民產業發展行動已經初具規模。作為我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領頭羊——遠大家俬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至目前,遠大家俬61個編藤加工網點共吸納3700多名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去年發放工人工資8400萬元。 姚王鎮王家堡村遠大家俬加工點是王家堡村為村民增收搭建的平臺,也是遠大家俬第一批設立的廠外編藤點。幾年前,為了解決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村里和遠大家俬簽訂了合作協議,成立了兩個編藤加工點,村民們只要有空,都可以來加工點打工掙錢。 另外,遠大集團還充分利用閑置廠房、廢棄學校和空閑住房,廣泛設立家俬編織培訓點和加工點。飛揚家俬是五年前遠大家私在宣堡設立的分廠,五年間,該分廠從原先的一萬平米的標準廠房,53名工人,到2014年增租了1萬平米的廠房,員工80多人。而且最近兩年,飛揚家俬屢屢擴招,產值逐年翻番。飛揚家俬廠廠長顧青峰說,預計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除現有的廠房面積以外,在宣堡工業園區,將再建設一棟5萬平方米的廠房,預計產值達到1個多億,就業崗位增加100多個。 近5年來,我市建成創業孵化基地24家,新增創業6萬余人,創業帶動就業20萬人。今年上半年,我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150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94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82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7元。市公共就業服務中心主任陳永忠 說,他們將強化政策兌現,推進各項富民政策落地生根,重點在幫扶大學生等五大重點群體創業扶持中抓落實、見成效。強化精準培訓,把創業培訓班辦到鄉鎮、街道、村、社區、學校等基層單位。為創業者提供專業、高效、便捷的服務。強化載體建設,指導創業孵化基地為入戶企業實行全方位跟蹤扶持服務,提高創業孵化成功率。強化宣傳發動,在全社會營造創業至上、致富光榮的良好氛圍,讓廣大群眾共建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編后語:安居樂業,關鍵在于“業”。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關系著千家萬戶的幸福生活。面對發展新常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市以創業帶動就業,創業環境不斷優化,建立面向普通人的創業服務平臺;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利好政策不斷出爐,讓廣大群眾有業可就、有業可創、有錢可掙、有家可安,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一個個創業和就業的佳話,飛揚著勞動者的夢想,也見證著我市聚焦富民奔小康的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