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風病曾是讓人談之色變的傳染病,過去由于沒有什么特效的治療手段,收治麻風病人的醫(yī)院曾經(jīng)都與世隔絕。我市的麻風康復病區(qū),也就是過去百姓口中俗稱的“麻風村”也一度令人避之不及。1995年,22歲的馬玉華醫(yī)學院畢業(yè)后便來到了這里,這一干就是22年。
初秋的下午,記者再次來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麻風康復病區(qū),馬玉華身著一襲白大褂,穿梭在散步和閑聊的老人之間,或者幫老人測血壓,或者給老人一些口服藥,并且關切地詢問老人的近況。
在休養(yǎng)員許鵬壽的房間里,馬玉華發(fā)現(xiàn)老人的腿部有潰瘍,她很快拿來了藥包,熟練地為老人上藥。進入麻風康復病區(qū)工作22年來,馬玉華一直與這些休養(yǎng)員們一起工作和生活著,心理上也曾經(jīng)有一個磨合期。馬玉華說:“第一次到麻風村的時候,說實話我還是蠻震驚的,因為從來沒有想到過有這樣的一個地方,因為當時剛好是夏天,病人剛好穿的衣服比較少,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們的殘疾,是很一目了然的,手腳不全,而且外傷比較多”。
在康復院區(qū),95%的休養(yǎng)員都有不同程度的畸殘,一些人出現(xiàn)手指關節(jié)脫落、口角歪斜、眼球突出等癥狀。更為嚴重的是,由于社會偏見,他們在承受身體病痛的同時,心理上也十分孤獨。馬玉華決心用自己所學到的業(yè)務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狀況。
在康復院區(qū)里為大家服務了20多年,馬玉華幾乎每天都會來看望大家、照顧大家,每位修養(yǎng)員都有她的電話號碼,如果有情況了,只要給她打個電話,哪怕是半夜,她都會從城里趕過來。為病人清創(chuàng)、治療時,馬玉華從來不戴口罩和手套,治療時還和病人聊聊家常,以減輕病人的痛苦。為病人剪指甲、做飯、換煤氣……這些,馬玉華也都視為工作的一部分。
2007年的正月,馬玉華正在辦公室值班,一位身上多處潰爛的麻風病人被家人扔在了她辦公室門口。這位病人被當?shù)氐男l(wèi)生院拒收,家屬也棄之不顧。馬玉華隨即把他帶到麻風村,并開始持續(xù)地做家屬的思想工作。馬玉華每天親自給他換藥,并安排護理人員。老人因為患有高血糖,年齡又偏大,好多藥都過敏,馬玉華又請來省里的兩個專家為他會診。一個多月后,病人的潰瘍好了,家屬也漸漸接受了他。現(xiàn)在,老人和正常人一樣,在家享受天倫之樂。
目前,麻風康復病區(qū)里還有207名常住休養(yǎng)員,平均年齡75歲。馬玉華用自己默默的付出,為休養(yǎng)員們帶去溫暖和尊嚴。她的工作雖然普通,但她把青春奉獻給了麻風康復病區(qū),用愛堅守,懷抱夢想,懸壺濟世。馬玉華卻說:“我只是做了一個作為一個麻風醫(yī)生應該做的事情,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我想換成任何一個人來,也一定會跟我一樣,甚至做得比我還要好,不管以后怎么樣,既然我是一個麻風醫(yī)生,那么我還要繼續(xù)努力,繼續(xù)堅持,為病人做我應該做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