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燕麗娟)“爺爺,入秋了,雖然中午還是有點熱,但早晚涼,要注意保暖。”“奶奶,最近要下雨,出門時關好門窗。”“奶奶,家里的米、油還有嗎?沒有的話要提前跟我說,我給你及時補上。”濟川街道府前社區文昌院網格長戴建茹隔三差五地就到網格內空巢老人家轉轉,與老人們談談家常,聊些生活中的瑣事。在她管轄的網格內,居住了多少老人、老人們的生活狀況如何,戴建茹如數家珍。同樣,她也成了很多空巢老人的“閨女”。 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健全基層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一直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之一。構建智慧網格化社區服務體系,是社區工作滿足和適應當前社會對社區服務便捷、高效的現實需求,也是實現社區工作服務群眾“零距離”的必然選擇。2011年7月起,府前社區在全市率先開展了網格化管理工作,按照“小事不出小區、大事不出社區”的管理目的,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全部下沉到小區,在轄區內逐戶逐人開展人口信息摸底工作,詳細掌握每個家庭的基本情況,織起一張社區與群眾之間的“感情網”。 “為將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做精細,我們根據小區界線、管轄面積等將社區管轄區域劃分為8個網格,實現了社區網格化管理全覆蓋。”府前社區黨總支書記張玉杰介紹,為實現“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班”的網格管理要求,該社區在網格中建立了“1+2+X”的工作網絡,由社區工作人員擔任網格長,每個網格長配備2到3名中心戶長和5個樓道長,構建了社區黨總支為統攬,居委會為基礎,黨員、社會志愿隊伍等共同參與的網格體系,實現了“社區有網、網中有格、人盡其責”的網格管理,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升了工作人員的綜合工作水平,還大幅度提升了社區在群眾心中的地位。 “在我的責任網格里,住著多少人、有多少經營門市、租賃戶更換情況、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我都非常清楚。大家都說我是社區的‘活地圖’。”仙鶴灣公寓網格長丁月萍對記者說。 幾年來,府前社區涌現了很多感人事跡。光明新村網格長沙小燕為協調鼓樓北路樓頂建筑物外部構建整修工作,先后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耐心細致地做工作,最終順利施工;體育場巷小區網格長黃瓊在走訪時發現小區里有煤氣味,從下午6點開始,一家一戶地敲門詢問,用近4個小時的時間,最終排除險情;光明新村的中心戶長周賢女常年幫助孤寡老人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開展為民服務活動;府前公寓中心戶長馬鳳英堅持幫助照顧90多歲的鄰居…… 據統計,府前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開展以來,中心戶長向社區提供各違建信息18條;由網格長協同中心戶長、門棟樓長、物業企業處理各類矛盾糾紛34起,處理違章建筑16起,幫助弱勢群體解決生產生活困難20多人次,在網格內開展宣傳、文藝演出、走訪慰問等各類活動100余次,受益群眾高達6000余人次。 |
